俺会心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17|回复: 0

[学术交流] 自序: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5 06: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得是在去年2月间,台湾正中书局的钟惠民女士在长途电话上告诉我,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生活品质的大大提高,台湾地区读者对于死亡(的尊严)问题渐表关注。她盼望我能根据十年来在美国学府讲授“死亡与死亡过程”的教学经验,以及在(临终)精神医学暨治疗、哲学、宗教学方面积累下的研究心得,撰写一本书,以便带动台湾地区还未真正起步的“死亡学”(thanatology or studies of death and dying)研究与“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但我那时还没有心理准备,就没有正式答允。

我在去年元月开刀取瘤之后,根据初步检查报告,告诉少数友朋说,我的肿瘤是良性,没有问题。但是到了3月下旬,主治医师告诉我,我的肿瘤属于恶性,也就是说,我已患有淋巴腺癌,且经过X光检查,发现已蔓延到上胸一带,必须再次开刀,取出脾脏,以防止其继续蔓延。顿时间我想起了开创“意义治疗学”的维也纳大学精神医学专家傅朗克(Viktor Frankl)在他的《医师与灵魂》这本书中所说的一句话:“人生是一种课题任务甚至使命。”我忽然感到,正因为自己面临大难,所以更应珍惜余生,好好写出有关生死问题及其精神探索的书,践行自己作为教授学者的人生使命,于是答应了惠民的邀请。这是我撰写本书的因缘。

美国的“死亡学”研究与“死亡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目前为止,也只有30年左右。邻邦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注死亡问题,也开始大量引进美国在这方面的探讨成果。相比之下,中国台湾地区似乎瞠乎人后,有待于急起直追,迎头赶上。

本书的一个特色在于:从科际整合的宏观角度把“死亡学”与精神医学、精神治疗、哲学、宗教学乃至一般科学(如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联系起来,以便提示“死亡学”研究的现代意义。本书的另一特色在于:利用美国现有的“死亡学”研究成果,再进一步结合中国心性体认本位的生死智慧,演发出一种我所说的“现代生死学”。且根据“生死是一体两面”的基本看法,把死亡问题扩充为“生死问题”,即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息息相关的双重问题,并以此来探讨现代人的死亡问题及其精神超克,以及生死的终极意义。这是我所以对原先书名——《死亡的尊严——现代人的死亡问题及其精神超克》稍作改动,定为《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的主要理由。

本书基本上属于较概略性的引论或导论,且因书局原定的字数限制,我在本书无法继续“高谈阔论,畅所欲言”,有些地方只能“略而不详,点到为止”。不过出版之后,如果读者的反应良好,且有进一步的阅读需求,我愿意再接再厉,撰写更有深度与广度的一系列有关联性的专书,如《现代生死学的建立与发展》、《世界宗教与死亡超克》、《古今中外的生死智慧》、《文学艺术的生死表现》、《生死问题的科际整合性探讨》等,以飨读者。

自序本书是在我再次开刀并又经过三个月电疗之后,还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写成的。我一向“硬心肠”,只透露自己的好事,不说坏事。本来我并不想提及自己罹患癌症的私事,但在撰写期间深深感到本书不是普通意义的书,而是关涉人人在高度精神性层面(实存主体、终极关怀以及终极真实)所要探索解决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书。因此我终于决定,在结语部分描叙我一年来与淋巴腺癌搏斗的生死体验。我很想通过自己的生死体验告诉大家,我们应该珍惜、挚爱我们的人生,直到最后一天告别人生为止,好好体认云门禅师所说的“日日是好日”的真谛深意。

我将本书献给在我患癌症之后对我表示深切关怀的友朋故旧,也借此悼念去年元月下旬我入院开刀之后不久,以八十岁高龄在台北圆寂的新竹同乡老前辈法光寺住持如学法师。



傅伟勋序于美国天普大学宗教学研究所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傅伟勋著,2006年7月出版,定价:25.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俺会心理网 ( 皖ICP备14007449号-5  

GMT+8, 2024-11-15 16:29 , Processed in 1.50501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