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远县有一所寄宿式的留守儿童之家,140名留守儿童在 “家长”的精心呵护下,感受亲情,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开学一个月来,坐落在怀远县找郢乡集市上的“茆塘留守儿童之家”格外忙碌。这个“大家庭”共有140个孩子在附近的茆塘小学、中学读书。
2008年,怀远县农村教师徐乃堂、顾云美夫妇筹资80万元创办的这所寄宿模式的留守儿童之家,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快乐家园。
关爱不能缺失
中午放学,80多名头戴“小红帽”的孩子在茆塘小学门前排起长队,等待顾云美和生活老师潘洁查点人数。点完名,这支队伍走向几百米之外的“茆塘留守儿童之家”。
回到“家”,孩子们像快乐的小鸟般四散开来,有的在院子里踢足球、打篮球,有的聚在餐厅看电视、玩“猜宝猜”的集体游戏,享受着午饭前短暂的自由时间。在后院篮球场,8岁的叶云龙和于飞龙虽然刚认识不到一天,却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们一起玩耍、踢球,一起带记者参观宿舍。
孩子们的宿舍干净整洁,8张上下铺的铁床贴墙摆在房间两侧,被子叠放整齐,床下的行李箱、滑板车、拖鞋等物品一字排开。小家伙有些自豪地告诉记者:“我的床和东西全是自己收拾的,我还会洗内衣呢,都是老师教的。”叶云龙6岁时来到留守儿童之家寄宿,一年多的时间里,不仅是上课期间,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大部分时间,他都在这里度过。
开饭的哨声响起。中午11时50分,孩子们欢呼着奔向一楼餐厅,围满了16张圆桌。大一点的孩子已经把菜端上桌摆好,有红烧鳊鱼、土豆烧肉、香干炒蒜薹,还有一份凉皮。 “我们都有固定的餐桌,等全桌的人到齐了,再一起‘开吃’。 ”13岁的陈俊艳说。
140个孩子的“大家庭”,“家长”团队也颇为壮观:包括创办者徐乃堂、顾云美夫妇,一名退休教师担任“校长”,4名师范专业毕业生担任专职生活老师,还有从附近中小学请来的10名兼职学习辅导教师等。顾云美夫妇和生活老师吃住都在留守儿童之家,每天夜里轮班查房,看有没有孩子蹬被子,及时缝补孩子破损的衣服书包,还得随时留意有没有孩子生病。去年有个孩子得了手足口病,顾云美和丈夫连夜把他送到县医院,幸好发现得早,没有传染其他孩子。
“留守儿童的亲情已经缺位,关爱不能再缺失,我们要让这里的每个孩子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顾云美说。
消除成长烦恼
上学期,“茆塘留守儿童之家”的床位就不够用了,现在有20多个孩子只能两人挤在一张床上。尽管如此,十里八村的乡亲们还是不断把留守儿童送过来。
“孩子在这里有人照顾,还有老师辅导作业,我们放心。 ”留守儿童潘俊杰的外公说。除了潘俊杰,老人还要照顾同样是留守儿童的3个孙子、孙女,耕种好几亩地庄稼,实在“顾不过来”。 “我和老伴都不识字,孩子跟着我,作业从来不做,让他上学,他走半道上就跑别处玩去了。”留守儿童卢云庭的爷爷感叹。“我儿子本来就内向,他爸出车祸去世后,孩子情绪很不好,我在外打工又顾不上,全靠老师们关心照顾,孩子才开朗多了。 ”村民邵美红通过电话表达感激之情。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生活上无人照应、心理上缺乏疏导、行为上缺少管教、学习上无人辅导的情况,一些孩子孤僻任性、逆反心强、厌学逃学,有的孩子与社会上的无业青年厮混,沾染上不良习气,打架、早恋,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解决留守儿童的现实困境,把孩子带好、管好、教好,是顾云美夫妇创办留守儿童之家的初衷。留守儿童小海长期被寄养在亲戚家,他刚到留守儿童之家时,最多一天打了6场架,小小年纪就沾染了张口就说脏话的恶习。顾云美和丈夫经常找他谈心,陪他一起做作业,教他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并教育其他孩子对他多包容、多关心。如今,小海已成为懂事守礼、成绩优秀的好孩子。
顾云美认为,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是解决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但由于诸多客观原因,目前怀远农村小学有能力为留守儿童提供寄宿的极其少见。 2007年,顾云美和丈夫对全乡留守儿童生存状况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后找到乡领导寻求支持,在离茆塘小学不远处买了2亩地,通过借债、贷款等方式筹措80万元,创办了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宿舍、餐厅、图书室、辅导教室、文体活动设施等一应俱全的留守儿童之家。
2008年8月,留守儿童之家迎来了第一批孩子。工作之余,顾云美夫妇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孩子们身上,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档案、撰写成长笔记,记录孩子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针对不同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在一本装订成册的回访调查表上,很多孩子写下他们到儿童之家的前后变化:成绩变好了,个子长高了;比以前更有耐心了,能做许多力所能及的事;能和大家和睦相处、知道谦让他人了……
期盼摆脱尴尬
创办留守儿童之家,彻底改变了顾云美一家的生活。此前,这个3口之家经济条件较好,周末和节假日有足够的时间休息、休闲;而现在,顾云美和丈夫几乎没有休息日,至今还背着20多万元的欠债和贷款,今年给孩子们加盖宿舍,又卖掉了在县城养老用的房子。
采访中,顾云美多次提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留守儿童之家的无私关爱。怀远县团县委每年都组织大学生、心理咨询师、美术教师等志愿者前来开展志愿活动,还把一个“七彩小屋”的指标给了这里,这座“七彩小屋”可获赠价值2万元的电子琴、电脑等设备。中秋节前,怀远县一家志愿单位送来了彩电、洗衣机和月饼;有位留守儿童家长,一下子送来好几十副乒乓球拍……
这个由民间力量创办的留守儿童之家,颇受欢迎,但它至今仍是“黑户”。作为新生事物,民办留守儿童之家的存在缺乏法律和政策依据,无法办理合法的注册手续,处境尴尬。因为收取每个留守儿童每月300元的生活费和学习辅导费等,也有人质疑顾云美夫妇是在借机敛财。面对现状,顾云美十分困惑:不收费无法维持这个庞大“家庭”的正常运转,收了费又得不到政府部门的身份认可,当初一腔热情建起的留守儿童之家,现在反而成了烫手的“山芋”。
顾云美的困境并非个例。陕西省初中老师刘冰创办的留守儿童托管中心,“黑户”运行几年,不得已上网求助;河南农民李冠鹏创办的留守儿童之家,挂牌第二天就遭遇查封,被宣布为“非法”;全国道德模范、泾县退休干部王直创办的寄宿制“助教中心”,创办之初也曾因收费问题广受质疑。民间力量不能取得合法注册,相应的,也就没有政府部门进行对口的监管、引导和规范。
“很多次想放弃,但又舍不得这些孩子,就像一棵小苗,好容易把他们扶正了,一旦放手就前功尽弃了。 ”顾云美说,如果最终留守儿童之家办不到合法手续,希望政府或是有实力的公益机构可以接管,既摘掉留守儿童之家的“黑户”的帽子,又把关爱留守儿童的事业继续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