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会心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384|回复: 0

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机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6 14: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解释。

     一些医学和生理心学研究者从人的神经生理基础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前苏联神经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儿童个性的差异可用其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来解释。不同的神经活动类型,在环境的影响下会形成不同的动力定型,即巩固下来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从而导致不同的个性结构。神经生理差异影响人的个性或心理健康这一观点得到了一些事实的支持。例如,因大脑萎缩导致的老年性痴呆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是性格上的改变,表现为冷酷表情、顽固、自私、丧失羞耻感等;反社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个性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个性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其动力形式表现为性欲,它是个性形成的基础;自我和超我则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部分。本我寻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受到现实环境的限制,超我则评判善恶是非,它追求完美,而不是快乐。如果个性的这三个系统保持平衡,个性就能得到发展;相反,如果三个系统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人就会产生焦虑,引起精神病或心理障碍。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人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其中6~11岁属于潜伏期。这时期的儿童在小学学习,个体的性冲动进入暂停活动的时期,他们对性缺乏兴趣,男女界线分明。如果小学生在这段时期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使性冲动活跃起来,即会引起性饥渴,并导致焦虑、精神错乱和性心理障碍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俺会心理网 ( 皖ICP备14007449号-5  

GMT+8, 2024-5-20 10:52 , Processed in 1.20172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