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会心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209|回复: 0

[婴幼育儿] 2岁决定你会如何对待亲密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7 16: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与母亲(也可能是其他养育者)建立联结。个体生态学家认为,生命前两年是建立这种联结的敏感期。两岁前若不能与母亲形成亲密关系,也就是不能建立安全依恋的婴儿,未来有出现社会性与人格问题的风险。
  当胎儿在母亲体内时,用脐带与母亲联结在一起。出生后,母婴这种身体的联结断裂开来,但产生了一种精神联结,也就是依恋。因此,依恋相当于母婴之间的“精神脐带”。只要脐带不断,母亲就能源源不断地为胎儿提供营养。但“精神脐带”远没有那么简单,不仅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也有优劣之分。
  那么,母亲的哪些特质会影响依恋关系?母婴之间怎样才能建立安全依恋呢?
  母婴互动的“同时性”
  要理解母婴之间的依恋关系,“精神脐带”的两边都很重要——母亲对婴儿的依恋及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海伦·比在与他人合著的《发展心理学:孩子的成长》中指出,联系形成最重要的,是母亲与婴儿形成被称为“同时性”的双向的、交错的依恋行为类型。
  依恋关系的“同时性”类似于对话。比如,婴儿通过无语言的交流——一般是哭或微笑——传达他的需要,母亲“读懂”这种需要,然后提供相匹配的满足。当母亲将婴儿抱在怀里,婴儿以安静或依偎对拥抱做出反应。养育过婴儿的母亲还会有一种体验,哺乳时,婴儿一边吃奶,一边专注地凝视着母亲。母婴间长时间的彼此凝视,是世上最温馨的画面,也是母婴间无声的交流。正是经过成千上万次这种“同时性”的互动,母婴之间的依恋关系逐渐变成亲子关系的脚本。
  与婴儿天生依恋母亲不同,有的母亲并不依恋婴儿,甚至讨厌婴儿。影响母亲对婴儿依恋的因素主要有,母亲的婚姻状况、社会经济地位、情绪反应性,以及精神健康水平等。母亲未婚先育与贫困、情绪状态,都会影响母婴“同时性”互动的质量。但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母亲的精神健康程度。
  发展心理学家已发现,与抑郁的母亲有规律互动的婴儿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情感,有些甚至抵制母亲喂养他们的努力,更严重的干脆拒食。《发展心理学:孩子的成长》中认为,抑郁母亲有三种问题行为:
  一是母亲是退缩和远离的,与没有抑郁的母亲相比,她们不经常看、抚摸婴儿,也不经常对婴儿说话,对婴儿不太热情;
  二是母亲过分卷入婴儿,常常打扰和过分刺激婴儿;
  三是母亲对婴儿的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过度和愤怒。
  抑郁母亲一定会养育出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吗?书中认为,“精神抑郁本身并不必然导致一个婴儿形成不安全依恋。关键的因素是抑郁如何并在什么程度上影响母-婴互动”。如果抑郁母亲对婴儿的需求敏感,且有反应性,她们的情绪状态并不会对婴儿的发展形成消极影响。同理,母亲如能把未婚先育、贫困等不利因素,隔离在母-婴互动之外,婴儿也能形成安全依恋。
  依恋的代际传递
  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人类健康的婴儿依恋的发展经历4个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婴儿向每一个与他们接触的人传递需求信号;3-6个月,婴儿将信号传递给一个或几个与他们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对不熟悉的人反应较少;6-24个月,真正的依恋出现,婴儿把一个人一般是母亲,当成自己的“安全基地”并跟随或粘住她;24个月以后,形成内部模式,也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关系模式。
  《发展心理学:孩子的成长》中说,到5岁时,大多数儿童已具有清楚的母亲(或其他养育者)内部模式、自我模式以及关系模式。这些模式一旦形成,将影响儿童的经验及对经验的解释,并影响记忆和注意。儿童注意并记住适合他们的经验模式,丢弃或忘记不适合的经验。因此,依恋类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鲍尔比认为,更重要的是,模式影响儿童的行为:儿童似乎倾向于在每一个新的关系中,再造母-婴关系,且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成年期。由于这种原因,个体生态学家相信,成年伴侣双方的沟通障碍,可能源于其中一个适应不良的依恋模式。
  适应不良的依恋模式还会产生一个问题,由美国精神病学家卡巴尼斯等人合著的《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中提出一种观点:任何一种依恋类型的成年人,倾向于养育出相同依恋类型的儿童,这个过程被称为依恋的代际传递。
  依恋类型的代际传递理论至少在我的家族得到验证。外祖父在母亲婴儿期便去世,外祖母退缩而冷淡,母亲形成回避型依恋。我因母亲的严厉t和拒绝,也形成了回避型依恋。我虽然比母亲稍柔和一些,能给女儿多一些回应,但由女儿的情感和行为来看,她多半也是回避型依恋。
  “足够好”的妈妈
  母婴互动的研究表明,建立安依恋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母亲情感的可及性,二是母亲情感表达的一致性。
  所谓可及性,就是婴儿能“够得着”母亲,婴儿的情感需求能得到母亲的关注和回应。对于婴儿来说,母亲的及时回应确认了他的存在感。武志红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研究发现,若婴儿向母亲发出信号,而母亲能在7秒内给出准确回应,婴儿就没有受挫感。若超7七秒,受挫感就会产生。如果母亲经常不回应,就会造就一个绝望的婴儿。
  母亲曾给我讲过,小时候怕我粘她,在寒冷的冬天,她晚上睡觉时故意不搂着我。有时半夜醒来,发现我把被子蹬在一边。我没有母亲抱过的记忆,只记得小时候出门扯她的衣襟,会被她一巴掌打开手。对我来说,母亲就是不可及的。
  而一致性,就是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信号做出前后一致的、恰当的反应。当婴儿笑时,她也笑。当婴儿哭时,把他抱起来。当婴儿发出声音时,与他说话。有的母亲过度情绪化,情绪好时,能给予恰当反应。情绪不好时,在婴儿哭泣时训斥甚至打骂。因此,有人提出,对孩子最好的养育,就是母亲的情绪平和。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母亲,但母亲要像温尼科特所说的“足够好”。卡巴尼斯说,“足够好”的母亲能够保证给予孩子的关注和爱不会过度,也不会缺失。但这依然是一个模糊标准,究竟做到什么样,才是“足够好”?
  前几天,与正处于青春期的女儿的一次交流,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多思考。我问她,小时候有没有与我在一起的温暖记忆?她说,没有,甚至也没有我抱她的记忆。只记得小学时在家写作业,我开门进来,带着一身凉气,她迎上来,我们拥抱一下。因为我身上太凉了,她躲开了,继续回去写作业。我又问,那你想到我时,有没有恐惧?她答,没有。

评分

参与人数 1开心果 -2 收起 理由
admin -2 有广告网址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俺会心理网 ( 皖ICP备14007449号-5  

GMT+8, 2025-1-15 23:00 , Processed in 1.29957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