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人们对心理健康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可谓人言人殊。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是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 德育是指教育者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遵纪守法的意识及文明习惯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机能的教育活动。可见,二者之间既存在着区别,又有着很多一致性。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 二者依附的对象不同:社会的附庸,人的附庸 二者的理论依据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心理与行为科学 二者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不同:树立正确三观,个性、情感和意志品质等 二者的工作原则不同:坚持价值导向并具有公开性和群众性,坚持“价值中立”并强调保密的原则。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 二者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者所遵循的教育规律具有一致性:以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教育规律。 二者的服务主体具有一致性:学生,主观能动性 二者在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一致性:知情意行活动过程是许多人格因素如动机、信念和情感等参与及协作的结果。 总之,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彼此结合起来能相互促进。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和依托;心理健康教育能增强道德内化的效果,为德育提供新的途径,完善德育内容,改善德育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关系的理论假说 1.附属论: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 2.补救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补充和拓展,防止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化倾向。 3.互补论:附属关系的互补或独立关系的互补,如何具体地实现两者的互补是核心。 从我国目前具体的实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还只是属于德育视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的有关重要文件对此均有明确规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规划纲要》均明确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德育工作部门具体实施。符合当前现实需要,也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需要。 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还是属于一种附属关系。在实施过程中,要防止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化倾向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倾向。 发展趋势,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成为一种独立关系下的互补关系,使二者的教育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三、在德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德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德育工作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和突破口。教育者只有遵循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夯实心理基础 德育的绩效取决于道德内化程度,而道德内化是道德教育信息通过个体心理素质,进行多方面的选择、分化、融合、顺应的过程。而这种心理素质或心理结构要素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由心理健康教育来承担。 2.当代德育在内容上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 无论是情感教育、性格教育、耐挫教育,还是情绪调节和控制、人际关系指导、性教育等,都与学生的生活有着自然的联系,直接反映着学生的心理需求,这些内容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充实德育内容。当代德育的生活转向在内容上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 3.当代德育需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主体——发展性”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关系,因此,教师采用疏导、自由联想、角色扮演、价值澄清等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调节、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即教师的“助人”最终是为了学生的“自助”。当代德育寻求出路必须吸收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中的合理内核,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性化方法,改变把儿童心理看作是等待填充的“美德之袋”。
就学校目前状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还只能是德育视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客观的估计和清醒的认识。 四、道德教育心理学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道德教育心理学是针对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开展研究,探讨如何有效地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学校道德教育的“心理化”转向。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心理化”,道德教育方法上的“最近发展区”,实践活动的“心理化”,师生互动的“心理化”等等,这些都给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多空间和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