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心理健康教育 于 2014-10-31 09:55 编辑
引领学生走出学习行为障碍的阴霾 杜四海
摘 要:本文借对学生厌学行为干预并取得实效的案例,说明对学生的认知、情绪重新进行合理的建构,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养,掌握应对厌学行为的基本方法,并且有可能帮助学生在学习成效方面取得较为显著的进步。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厌学行为,学习心理日记,S-R联结
引 言
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教师,主要任务是借助活泼有趣的体验式活动来普及心理常识,帮助中小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己、学会管理情绪、尽快适应社会。此外,具有发展性眼光的心理健康教师,还应该为学校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来自心理学范畴的技术支持。本文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关注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既有较强的学习动机,也愿意通过实际行动追求进步,但是却因为一些不能自知的原因而出现成效不大、甚至是停滞不前的状态。在心理学的视角下,他们是陷入了学习行为障碍的泥潭。探究由师生交往过程中因为情绪问题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的深层原因,明晰引发学生潜意识厌学行为的心理机制,并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摆脱潜意识厌学的梦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心理潜力,是心理健康教师的追求。分析本案例最终得以解决的过程,我们试图寻找一条途径,解决学校内存在的学习低效问题。
一、被消极情绪控制的同学们
我们曾组织过一个学习心理辅导小组,最初的意图是通过学习策略的团体辅导,提升学生有效学习的能力。在活动中,我们敏感地发现了新的问题:小组里的多数同学竟然对他们的数学老师不太喜欢,这导致大家的数学成绩均不理想。本来数学老师是个挺不错的小伙子,认真、热情、业务精熟,大家对他的评价都不错。可为什么同学们会不喜欢他呢?
学生俞倩说:“他那么爱生气,动不动就吵人!一点小事值得那么大做文章吗?”俞倩,原来是班级中一名数学很好的尖子生,平时在数学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可是,在七年级下学期的某次数学测验中,她因为马虎而没有考好,成绩降到了中等水平。数学老师在找她谈话时,因为年轻,性子比较急,爱之切,要求严,说话就重了一些,让她感到接受不了。她当时没有说什么,心里却憋了一口气。虽然从道理上讲,她明白这不过是师生之间最正常不过的交谈了,不必计较,但是她的内心却有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在潜滋暗长。在第二天上数学课时,她依然是心情不佳,感到疲倦,打不起精神。后来数学老师和班主任都曾找她谈话,让她不要气馁,奋起直追。她自己也知道是一时疏忽而使数学成绩暂时下降的,并且也明明知道这些都可以很快纠正过来的,可她还是一上数学课就心情焦躁、沉重,无精打采。在期末考试中,只得到64分的成绩。其他的同学,虽然和俞倩的原因不尽相同,却也同样表示出不喜欢数学老师。
本文获得2014年安徽省基础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三等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