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会心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347|回复: 0

[心协] 漫步心海心理小报第八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5 15: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0年9月
第八期(精编版)
奉献给新生的特殊的礼物
一、新学期寄语
经过了紧张忙碌的纳新工作后,我校又迎来了一个新开始。看着一个个全新的面孔再次注入校园,我们感到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我们以学长学姐的身份真诚地向大一的同学们说一声:欢迎你们!
大学生活相比你们刚刚别去的高中是期待的,也是全新的。以下几点赠给你们,原你们拥有一个充实的大学生活。
1、学习,永远别忘记她。不管别人怎么说大学是个提高综合能力的地方云云,如果你学习失败了, 你就什么也不是了。
2、很多事情当你再回忆时会发现其实没什么。所以,不管你当时多么生气愤怒或者别的,都告诉自己不必这样,你会发现其实真的不必。
3、别说脏话,你应该知道习惯的力量。找工作或者和别人接触时,你随便的一个字或者几个字会让你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4、好好利用在公共场合说话的机会,展示或者锻炼,都可以。
5、,你有足够的理由佩服每天早起的人,不信的话,你去做.做到后会发现有很多人佩服你呢.
6、经常给家里打个电话,即使他们说不想你.
7、如果你三年内很少去图书馆的话,你就等于自己浪费了一大笔一大笔财富.所以,长去那里,随意翻翻,都有收获。
8、进入大学,就是一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你的所有过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张白纸,这是你最好的重新塑造自己形象的时候,改掉以前的缺点,没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应该以全新的形象 出现。
真心的希望你们生活学习顺利!


二、心理学派简介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1、发展背景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猛烈冲击着当代西方心理学体系,冲击着在美国很有势力的精神分析心理学派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从而形成了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在它之前的精神分析学派为"第一思潮",行为主义学派为"第二思潮")。
人本主义心理学受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影响比较明显。
时代精神:反主流文化运动。对社会不满。

2、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C.R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反对仅仅以病态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看为本能牺牲品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学的客体的行为主义学派。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

(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到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2)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她)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她)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随之开始了其个人的人格发展。
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3、评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在当代条件下论证人性本善的学说,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仅仅以病态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看为本能牺牲品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学的客体的行为主义学派。
不足:忽视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先天潜能的制约和影响。

三、心理学前沿

研究成果

1.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最新研究成果:亲情友情也有“价”约合年薪17万美元

亲情和友情给人带来的感情收获能用金钱来衡量么?英国经济学家日前别出心裁地研究发现,如果每天能够和亲友见面,那么你一年积攒下来的“快乐”价值约为17万美元。
主持该项研究的是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波塔维。 研究报告称,如果每天都可以看到家人与朋友,那么你一年的“感情收益”相当于年薪增长17万美元;如果经常和邻居聊天,那么你将获得7.4万美元“加薪”;如果这一年你结婚了,其快乐程度相当于又获得10万美元奖励。
不过研究报告说,“感情损失”数目也同样惊人。如果你突然被炒鱿鱼,你的“感情损失”相当于28.6万美元;而一个人如果患上重病,他一年的“损失”至少为96万美元。

2.研究发现写字成为测谎新招

以色列心理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原本测谎时都要依照面部表情与身体语言来判断,如今又多了一项新选择:只要观看被测试者手写字体,就可测出其是否说谎———当书写谎言时,书写者的力道会比较重,字体也会跟着改变。   以色列海法大学的心理学家对34名志愿者进行测试,要求志愿者使用无线电子笔,分别以真实记忆及虚构事件写下2小段文字后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编造谎言时,书写者力道较重,笔画及字体都较长较重。心理学家表示,人在说谎时因要虚构事件,所以脑子都必须努力运作,导致正常的书写过程受到影响。部分企业已用这种方法测试应征者,看他们要花多少时间填写在线问卷。


四、棉花糖实验

40年前,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米切尔做了一个考验儿童耐心和意志力的棉花糖实验,十几年后,研究者发现那些通过实验的孩子成年后更加成功。多年来,心理学家一直认为智力是预测人生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但米切尔认为智力其实受制于自我控制力,“我们无法控制这个世界,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
实验规定  儿童可以选择现在就吃一块棉花糖,或者等实验人员出去一会儿,当他回来后,可以得到两块棉花糖。在他出去期间,如果等得不耐烦,可以摇桌子上的铃,他会立刻返回,那么可以立刻得到一块棉花糖,但必须放弃第二块。
当时,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等待的能力取决于他们渴望棉花糖的程度。但不久后,他们发现,所有孩子都同样渴望额外的零食。那么究竟是什么决定了自我控制能力?根据数百个小时的观察,米切尔认为,关键在于“策略地分配注意力”。那些有耐心的孩子会用手遮住眼睛,或者在桌子底下玩躲猫猫,或者高唱从电视上学会的儿歌。“他们的欲望并没有消退———只是被暂时忘记了。米切尔说,”如果你不停地记挂着棉花糖,想像它的美味,那可能会急不可耐地吃掉它。关键在于,不要去想它。”对于成年人,这个技巧又叫”后设认知“或者说是对自己思想模式的认识。正是有这种自知之明让人们能够克服本身的缺点。米切尔的大量实验数据证明,有自知之明的孩子更擅长推迟享受。
这次实验的最初目标是揭示人们能够推迟享受的心理过程,了解为什么有的人会选择投降。70年代初,就棉花糖实验发表了几篇论文后,米切尔的目标转移到了其他研究上。
但偶尔米切尔会向他的3个同在比恩幼儿园上学的女儿打听她们朋友的情况。他说,“我会问她们,简怎么样?埃里克怎么样?他们在学校还好吗?”米切尔开始注意到孩子们的学业成绩和他们等待棉花糖能力之间的联系。他让他的女儿给朋友的学习打分。比较分数和原来的实验数据后,他发现了两者的相互关系。”那时,我意识到这个研究需要深入下去.”1981年,给所有参加过棉花糖实验的653名孩子的父母和老师发去了调查问卷。那时,他们已经进入高中。他询问了他们的许多情况,包括制定计划,做长期打算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同学相处的情况,以及他们的SAT(美国大学标准入学考试)分数。
分析调查结果后,米切尔发现,那些不擅长等待的孩子似乎更容易有行为问题,无论是在学校或家里都如此。他们的SAT成绩较差,不擅长应对压力环境,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交不到朋友。能够等待15分钟的孩子比只能等待30秒钟的孩子的SAT成绩平均高出210分。
几十年来,心理学家一直认为智力是预测成功的最重要因素。米切尔认为,智力其实受自控能力的约束:即使是最聪明的孩子也需要做作业。“通过棉花糖实验要测量的其实并不是意志力或自控能力,”米切尔说,“而是比这更重要的东西。这个实验迫使孩子们找到一种方法,让局面有利自己。他们想要第二颗棉花糖,但要怎样才能得到?我们无法控制周围世界,但我可以控制自己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实验的延展:
米切尔还计划在费城、西雅图和纽约对数百名学童进行研究,看自控能力是否能通过后天习得。虽然,他之前通过教一些心理技巧———比如把棉花糖想像成不能吃的云朵———让孩子成功推迟了吃棉花糖的时间,但这些技巧能否被长期坚持执行还是未知数。换句话说,这些技巧是否仅仅适用于实验室内?当孩子们回家后,在看电视和学习之间面临选择时是否依旧管用?按赘述不为说明自控力对人成就能力的影响,这些事实庞杂而琐碎。
读者能不能从这个简单实验简单过程中领会到那一直领着心理学向前的力量,是出于人的本能需求,追本溯源,对万物的拷问。那明白这些那些的道理,出于何求,之于何求。


五、常见的心理效应

1.名片效应

有一位求职青年,应聘几家单位都被拒之门外,感到十分沮丧。最后,他又抱着一线希望到一家公司应聘,在此之前,他先打听该公司老总的历史,通过了解,他发现这个公司老总以前也有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于是他如获珍宝,在应聘时,他就与老总畅谈自己的求职经理,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果然,这一席话博得了老总的赏识和同情,最终他被录用为业务经理。这就是所谓的名片效应。也即两个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1.鲶鱼效应

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鲶鱼效应”。
运用鲶鱼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目前,一些机关单位实行的公开招考和竞争上岗,就是很好的典型。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

2.刻板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六、心理书籍推荐
1.《三种心理学:弗洛伊德、斯金纳、罗杰斯的心理学理论》
这本书主要是对当代心理学的三大流派(精神分析,行为,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的思想进行介绍和比较分析,作为心理学入门书籍值得一读。
书中关于弗洛伊德的介绍最出名的是关于人破坏本能造成的各种心理障碍,对梦的解析。但个人觉得他的理论中直到现在都对大多数人有用的部分还是关于自我的防御机制。了解这些机制对我们面对困境时采取合适的态度很有帮助。
2.《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推广使用的经典教材,被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也是被许多国家大学的“普通心理学”(General Psychology)课程选用的优秀教材。不仅如此,这本教科书写作流畅,通俗易懂,更深入生活,把心理学理论与知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使它同样也成为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与自己的极好读物!



七、心理电影赏析——A面B面

剧情简介:
陈晓东出演的壮阳药店老板萧春雷,因为被情敌梁海潮下了药,失手打了张静初演的神经质妻子友柳悦,第二天,萧春雷就被一群大汉截住送进了精神病院,还好在这里他碰上了伪装成“精神病人”做研究的医学院教授陈聪明……作为国内第一部精神病题材的黑色幽默剧,影片题材颇有噱头,值得一看。
    中国首部精神病题材悬疑喜剧《A面B面》已于4月29日全国公映,影片借助片中角色,将现实众生百态一一呈现,但凡是看了电影的人,或多或少都会自我怀疑一下,因为影片里王洛勇说了“人人都有精神病”……的确,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每个人都正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凸显。由此看来,该片是一部非常有自省意识的影片。
  另外,《A面B面》也是一把现实社会的手术刀。有着明显现实主义色彩的《A面B面》,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切开了社会肌体的一角,通过这个切片,我们可以看到处在快速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精神迷茫。功利心在不断入侵各个领域,甚至连医院这样需要恪守准则的地方,也弥漫着官僚风气。物质至上的观念,让情感与家庭的传统概念支离破碎,人们获得心灵满足的渠道,被物欲一点点地堵塞。《A面B面》虽然没有豪华的包装,没有绚丽的后期特技,没有天王巨星坐镇,但它令每位进影院的观众体会到真实,爆笑,流泪。与一些大而无旦的电影相比,着实是一部难得的好看的电影。
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俺会心理网 ( 皖ICP备14007449号-5  

GMT+8, 2024-5-18 21:20 , Processed in 1.13920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