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会心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170|回复: 0

[资讯] 为教师心灵守护阳光——访俞国良教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3 10: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师心理健康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相关研究和现有举措多是从职业道德角度予以关注和应对,而忽略了教师作为生命个体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俞国良教授在其新著《现代教师心理健康》中,独创性地提出从教师生涯发展角度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为现代教师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应对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心理健康不仅是有没有心理疾病,更是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心理状态

记者:我看到一组统计数据,说教师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从您的研究来看,情况是不是这样?导致教师易患心理疾病的原因有哪些?

俞国良:联合国劳工局列出的四种高压力职业中,教师职业排在第一。从我们的研究来看,结论也是如此:一般人群检出率为20%左右,而教师群体则在30%以上,70%左右的教师处于精神“亚健康状态”。而且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师心理不健康的检出率呈递增态势。

教师心理不健康是在外界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互动下形成的。如果教师无法对来自社会和职业的压力作出有效的应对,就容易出现角色混乱和心理行为问题,从而导致心理不健康。从社会因素来看,社会的发展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更是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劳动的复杂度、繁重度、紧张度比一般职业更为突出,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依然有待提高。从职业因素来看,教师劳动的特殊性造成的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过度负荷是很多教师感到压力和紧张的根本原因。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教好每一个学生,但是学生作为具有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发展中的个体,其兴趣、行为、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不仅缓慢、难以评价,并且往往与教师的付出不成正比,大部分教师难以证明自己到底取得了什么成就。这不可避免地导致教师的角色模糊。另一方面,人们期望教师提供给学生高质量的教育,但教师又缺乏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和教材的自主权。类似的问题会导致教师的角色冲突。从个人因素来看,教师的生活经历、身体状况、人格因素、职业认知以及自我调节能力都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总之,教师的职业特点和教师承担的社会风险,极易使教师处于各种压力的“风口浪尖”,从而滋生形形色色的心理行为问题。

记者:心理问题一般具有内隐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而不少教师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缺乏认知和评估能力,那么衡量教师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是什么?教师本人如何把握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俞国良:心理是否健康确实不容易衡量,一方面,它不像我们说“体温升到38度就是发烧”那样明确直观;另一方面,它也不仅是有没有心理疾病,更是与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有鉴于教师职业的工作性质和特点,我们需要把各个方面的情况综合起来判断,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一是对职业是否有认同感,即能按照职业期待和职业规范的要求做好本职工作,能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免除不必要的职业恐惧与忧虑。二是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能否正确地评价同事和学生,能否积极地与他人相处、沟通和交流等。三是能否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能否正确地感知现实环境;能否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四是有无教育独创性,即能否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教育模式,能否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学过程等。五是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能否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调节和控制情绪。

从微观层面看,教师心理健康属于个体内部心理环境的平衡问题,即教师能否达到人格和心灵的协调统一,能否达到心理和行为的和谐统一,体现为有无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态度、情感和行为受这些观念的支配。

社会和教师本人正确地认识教师职业是为教师减压的重要前提
记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享有很高的社会评价,但另一方面,“教不严,师之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等说法又反映人们对教师有着很高的期待。这种普遍的社会期待是不是也给教师造成了心理压力?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教师职业?
俞国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期望,可以分为他人对教师的期望和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两个方面,其中“他人”包括领导、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在众多期待下,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还身兼管理者、保姆、医生、学者和学习者等多样化的角色。一旦学生出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人们很容易归咎于教育。在教育内部,又往往把问题归结到教师身上。可以说,教师处于各种压力的漩涡之中,肩负着难以承受之重,心理压力非同一般。
社会和教师本人正确地认识教师职业是为教师减压的重要前提。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需要根据时代特征与教育对象的特点对教师职业角色作出必要的调整,比如:由传统的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转化,由课程被动的执行者向开发者、研究者转化,由教育改革的抵制者、旁观者向参与者和实践者转化,由学生管理者、组织者向对话者和激励者转化,由教学中的“唯一主角”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化,等等。在看到教师职业角色转变的同时,社会和教师本人也需要弄清这些转变的真正含义,否则就会陷入认识混乱而无所适从。教师角色转变的实质是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目的是加强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与教育对象的互动性。此外,我们应看到社会虽赋予教师多种角色期待,但随着教师职业的日益专业化,一名普通教师承担的角色不宜过多,否则就会造成“角色超载”,从而影响教师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
记者: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教师职业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教师在承担多样化角色任务的同时,会不可避免地遭遇职业角色冲突。那么,教师应该怎样理解和应对这些冲突?
俞国良:很多教师抱怨:孩子难管,工作头绪太多,分身无术。实际上,这就是教师职业角色冲突。如何管理职业角色冲突造成的心理压力,是每个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只要方法得当,对职业角色冲突进行有效的管理,压力是可以得到缓解的。除社会和学校层面外,教师首先要正视职业角色的特点,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如果对教师职业有过于理想化的认知,往往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压力。教师应了解自己事业发展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为自己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其次,要接纳自我,承认和接受自己的不足。在一次教师培训中,我注意到一位教师始终面带灿烂的笑容,就请她谈谈自己快乐的经验。她说,我知道自己并非全能,我只关注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因而能活得很轻松。再其次,教师要善于进行时间管理,注意安排工作顺序,“在正确的时间内做正确的事情”,当压力来临时可以暂停工作,也可以转移目标做运动,这样能减少角色冲突的频率和生活的疲劳程度。第四,协调工作与生活角色的关系。在工作之外,教师还有着父母、子女、妻子或丈夫等多种家庭角色,而又没有一个严格的时间划分能将工作和生活完全分开。因此教师需要确保工作和生活不会相互干扰。最后,教师要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学会倾诉,通过社会交往来调适、缓解职业压力。需要指出的是,充足的睡眠、休息,适量的体育锻炼,恰当的娱乐生活和合理的营养饮食等健康生活方式,对缓解教师心理压力和职业角色冲突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人是对的,他的世界也是对的”

记者:书中有一则关于职业心态的寓言——“一个人是对的,他的世界也是对的。”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个故事?

俞国良:如果人的心态对了,世界就对了。一个人不可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和主宰自己的心态。哲学家说,视生活为乐趣,人生就是天堂。生命本没有意义,人们赋予它意义,它才有意义。工作也是如此,我们从事的工作是单调乏味还是充实有趣,往往取决于我们对它的心态。近年来,研究心理轻松、愉快、乐观、满意和幸福等内容的积极心理学颇受研究者的重视,如哈佛大学的“幸福课程”就风靡全球。举例来说,同样面对一个面包,有人想“只有一个面包”,而有人想“还有一个面包”,两者的心态是全然不同的。前者持有悲观的心态,对前途缺乏信心,后者持乐观心态,对前途充满希望。这两种不同的心态背后隐藏的就是教育心理学讲的期望效应和心理投射效应,这也是积极心理学最为关注的。当教师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所从事的工作充满幸福的期待时,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就会把这种心态投射到工作和生活中,他的生活和工作就是轻松美好的。所谓“求人不如求己”,教师应该致力于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更幸福。

记者:您认为,“职业倦怠现象易于发生在面向人的职业中”,“教师比从事其他社会服务行业的人更容易发生职业倦怠”。造成教师职业倦怠高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俞国良:教师职业压力的直接后果便是职业倦怠。研究发现,在面向人的、为人服务的职业中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而教师比从事其他服务行业的人更容易发生职业倦怠。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学生是高度同质的群体,教师90%的工作时间是和儿童呆在一起的,缺乏新奇感和刺激感;教学工作重复性强、责任大、任务重,缺乏成就感,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教师群体的亚健康状态明显;教师的知识、观念、技能和能力往往难以得到更新,心理压力、角色冲突和工作负荷难以得到缓解,等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诸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以及“严师出高徒”之类的说法,都使得中国教师的面孔更加刻板、严厉,也更易于导致疲惫感。

出现职业倦怠的教师往往畏惧工作、不负责任;情感动荡、情绪不稳,如冷漠、悲观、易烦、易怒、过敏等,甚至出现体力衰竭等生理方面的症状。这种状态使得教师情绪低落,对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兴趣和动力,对职业生活产生厌烦和心力交瘁之感,从而导致工作绩效的直线下降。

教师生涯规划的终极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形成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记者: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预防心理问题的有效方式。作为心理学专家,您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有哪些建议?

俞国良:要做一个出色的教师,仅有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认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2007年上映的影片《我的教师生涯》,建议大家可以看一看。影片讲述的是一位乡村教师跨越40多年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执著,这就是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已经拥有的知识与技能,并随时检视自己的职业信念,勇于接受新的职业挑战。其次,教师要善于为自己确定一个合适的生涯目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或者好高骛远、急于求成,都会导致生涯的失败。应把生命、生活和生涯的发展统一起来,在考虑自己智能、性向、价值以及阻力和助力的前提下,对职业发展做出合理的安排,并相应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成功的教师应该知道自己要往哪里走,同时愿意为这些目标付出必要的努力。此外,教师还要学习并掌握三种技巧:一是合理管理时间,充分利用时间,分清工作的缓急轻重,有条有理地工作生活;二是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教师工作就是一种沟通性工作,教师要面对学生、同事、家长,成功的沟通会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功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善于调节工作压力,成功的教师能察觉压力的来源及其程度,并善于利用各种压力应对方式,选择用期望和愉悦的情绪来抵消忧虑和焦虑,调适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我们反对早上六点半到校,晚上九点半离校的那种“疲劳战术”。工作、生活和休闲,看似没有关系,实际上联系密切。优秀的教师一般都是会生活的教师,应该经常问自己:生活到哪里去了?自己到哪里去了?

教师生涯发展具有发展空间广阔、持续时间长、独立空间大以及服务性强等特点,其终极目标就是提高教师生活质量,形成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追求其教育业绩与身心健康的双丰收;让教师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记者:确保教师心理健康对于教育事业具有什么样的意义?除了教师的自我调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方面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俞国良:教师的心理状态、言谈举止会以一种直接或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儿童、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和学习效果等造成深刻的影响,进而关系到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发展。此外,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教师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关系到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教师自身的幸福感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保障教师心理健康是一个系统化的社会工程,这也是历史的责任和时代的要求。政府除了做好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严格教育执法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等基础性举措,还要创设健康的工作环境,提升教师的社会形象,促进教师群体的职业化,赋予学校和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充足的、易于获取的资源。从中观层面看,学校要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树立发展性评价,倡导行动研究,加强参与式管理,在教师中间建立一种教学取向的结构化团队关系,形成一个民主、平等、尊重、和谐的学校心理环境。此外,教师也要有意识地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摆正心态,低调做事、高调做人,坚定职业理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学习放松训练、时间管理技巧以及认知重建策略和反思,等等。一句话,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综合治理,需要优化教育环境、寻求社会支持、塑造健康学校和立足自我调适,政府和学校、社会和环境以及教师自身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9年1月15日“读书周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俺会心理网 ( 皖ICP备14007449号-5  

GMT+8, 2025-1-16 01:49 , Processed in 2.10678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