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会心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559|回复: 0

[读心术] 心理学博士不会告诉你的读心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9 15: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心理学博士不会告诉你的读心术(经典珍藏版)
作者:张永生开本:16开
原价:35.8
页数:301
现价:出版时间2010-06-01
ISBN号:9787510409424印刷时间:2010-06-01
出版社:新世界版次:1
商品类型:图书印次:1


购买途径:淘宝网 当当网 亚马逊或联系QQ:516700963为你代购

内容提要
纵观这个缤纷多变的社会,大凡有所作为的人,通常都懂得如何经营人心。无数的成功经验也验证了这一规律。 别人的请求会为自己带来负担时,心理捷径是大多数人作决定的依据,不管理由是否充分,人们都不会反对。因此,读懂别人的心,获取最大的帮助,也是人们通往成功的捷径。 本书的主旨在于教会人们怎样与他人沟通,不仅要心有所想,更要知道他人心中所想,方能事有所成。
目录

第一章 洞察人性,赢取更多机会 迎合从众心理,故意为观众制造不便 借助他人的权威和威望,为自己制造机会 人人都渴望被别人所认同 让自己所做的事情有理由 掌握短缺原理,你会获得更多 巧用定势效应,摆脱困境 期望的巨大力量 首因效应助你先发制人,处处抢占制高点 灵活运用近因效应,让对方改变以往的看法 人们见到的,正是他们知道的 调动对方的侧隐之心,拨动对方的薄弱心弦 举起手,站起来,大声说出答案第二章 摸清对方心理,博取对方好感 安静地听别人说,更能获得他人的好感 巧用移情效应,博取对方好感 投其所好,赢得他人的好感 好感来源于相似、互补 空间距离越短,心理距离越近 相似的经历更容易得到对方的认同 热情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介绍信 微笑——人类最真诚的情感 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记住别人的名字——赢得好感最简单且显著的方法 恰如其分地暴露自己,会让别人喜欢你 交往越多,越容易形成稳固的交往关系 不留痕迹地故意效仿,能引发对方的好感第三章 做精明人,办精明事 通过角色置换,让对方为你着想 对方说得越多,越对你有利 自信是推荐自己的最好名片 把不利的信息提早告诉对方,不要过分隐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秘密花园” 雄辩是银,沉默是金 什么是最有说服力的工具 化劣势为优势的秘诀 对方容易接受什么,就给他来什么 身体语言透露了%的心理信息 授人玫瑰,切勿以刺对人 做好机会来临前的准备工作 改变目标,为实现更好的目标另辟蹊径 “公正”能让自己的说辞更具说服力 不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第四章 正确把握互惠互利,你会左右逢源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互惠原理 信任是互惠互利的前提 “不加附带条件”才有互惠互利 必要时吃吃亏,你会得到更多 你愿意他人如何待你,你就应该如何待人 先给对方好处,才能得到好处 给受屈者过望的回报,自然能化干戈为玉帛 人情送到底,送佛送到西 提前拜冷庙,烧冷灶,才不会成落难英雄 感人心者,可先乎情第五章 与对方斗智斗勇,周旋到底 怎样做能促使承诺兑现? 用“麻烦”赢得对手的尊重 巧妙地提问,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 不按常规出牌,创造取胜机会 不动声色地推销自己 只因为是你,我才做的 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 用心理除法影响对方的心理 先否定再肯定 恰如其分地暴露“弱点”,可快速麻痹松懈对方。” 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先听哪一个? 将你的期待放在最后一个第六章 软硬兼施,刚柔并济 一开始就用优厚的条件进行潜移默化 重视他人,给人力量 “你说呢”——反问的气势 把批评变得“可口” 学会赞美他人的人,才会真正被他人称赞 运用最后时限,给对方施加压力 小让步,大文章 疲劳能降低对方的判断力 温和的方式才是致命的 比对方早到交涉场所,让其产生歉意 勇于直言,不做好好先生第七章 因人而异,引发他人心中的渴望 越禁止越有效 通过询问,引发对方心理渴望,激起对方参与意识 利用观众效应,激发对方积极性 运用人类竞争的天性,激发他人的进攻意识 言传不如身教 简单一句话有时胜过哕嗦一大串 为了养羊,先要养狼 让每一个人的责任都一目了然 顺毛驴逆摸第八章 给人面子,驾驭你的关系网 给别人面子就是给自己面子 人之短处,要曲为弥逢 当众提出忠告是揭短,私下提出忠告是规劝 拒绝得越委婉,被拒绝的人越有面子 不能在背后说人坏话,但能在背后说人好话 头衔虽然是无形的,却让人觉得很有面子参考文献
精彩导读

在画展的走廊上,贴着这样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人张着嘴,仰着头,似乎在看天。有一个人看到了,觉得非常奇怪,以为天上有什么特别的东西。于是,这个人也像前面的那个人一样,张嘴、仰头、看天。这时来了另外一个人,他想,这两个人都在看天,一定是天上有什么特别的东西,于是他也这样做了。又来了一个人……这样,到后来有一群人都像第一个人那样,张嘴、仰头、看天。还没等他们发现天上到底有什么东西,只见第一个人脑袋抖了几下,“哇”的一声,打了个大喷嚏,身旁那一群人才傻了眼…… 可笑吗?你肯定认为可笑,不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此等可笑的事情还真不少。 某转弯处,一个人忽见一队人排得老长、老长,在没有查明原因的情况下,他以为有什么难得的好机会,于是停下脚步,赶紧站到队后排上,生怕错过。等到那个人拐过拐角,才发现在这里排队的人都是为了上厕所,不禁哑然失笑。 其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有类似于上面那位仁兄的心理: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看到有人排队就希望排过去,看到有人扎堆儿就希望靠上去,总以为多数人都在做的事肯定不会错。 在心理学上,这种心理动向被解释为“从众心理”。也叫“趋众心理”。由“从众心理”指导的行为就叫“从众行为”。所谓“从众行为”,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和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比如,在十字路口站着几位行人,红灯亮了,然而路面上并没有行驶的车辆。这时有一人不顾红灯的警告穿越马路,接着两人、三人……恐怕后面的人明明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但他还是作出了与大众相同的举动——穿越马路。这就是“从众心理”的力量。 在这方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1952年所做的一个试验最能说明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试验是这样的: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测试者,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受试者(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对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其中一条与第一张卡片上的竖线一样长,另外两条要么长很多,要么短很多)作出比较,看它和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依据正常的视觉,每个人都能很容易地作出正确无误的选择。 呈现第一组两张卡片后,受试者们依次大声地回答自己的判断,所有人的意见都一致,也都是正确的。然后再呈现第二组。判断依然是一致的。然而,在两次正确判断之后,5个假受试者故意说出同一个错误答案。于是,真正的受试者开始感到左右为难,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都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最终,他还是小声说出了与别人相同的错误答案。 从总体结果来看,有33%的人选择了和大家一样的判断,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对这个问题判断出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坚持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这就是在从众现象研究中,最为经典的“阿希实验”。由此可见,从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甚至是一个集体的正确判断能力。 其实,“从众心理”几乎人人都有,因为人类的许多社会行为都是模仿性的。例如,儿童在幼年时期就开始模仿他们的长辈,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大部分行为是受周围人的影响。例如,在公众场合,我们看见别人站着,我们也就站着,人家鼓掌,我们也跟着鼓掌,甚至别人打哈欠,我们也打起哈欠来。实际上,我们模仿各种行为,有好的,有坏的,还有无动于衷的。我们甚至接受别人的影响而捐款给慈善事业,这只是因为别人在捐款。我们可能对别的种族群体持有偏见,因为我们的家庭和邻居的行为就带有偏见。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如何运用人们的“从众心理”为自己服务呢?下面就从商业和人际交往两方面进行说明。 迎合从众心理。故意为观众制造不便 如今,电视购物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个电视频道。在这行中,科林·斯若特最为成功。她不仅担任美国几大知名电视购物节目的编剧,而且其销售业绩无人可及。 在主持节目时,科林·斯若特的营销手段极为常见,如夸张的广告词、狂热的听众以及名人的认可。但最近,她在营销手段上做了一些小的变动——把电视购物中的电话用语进行了修改。就是这个小的改动,不仅让购买产品的客户数量大幅上升,而且让客户认为将要购买的产品是非常热销的。 她到底对电话用语进行了怎样的改动?它们又是怎样吸引大量的客户购买产品的呢?这其中的答案再简单不过了。科林·斯若特将购物专线的电话用语由“欢迎致电××购物热线,接线员正在等待您的来电”改为“线路忙,请稍后再拨”。 表面上看,这样的变动实在太愚蠢了,这不是让顾客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拨打电话上吗?其实,这样的怀疑实属多余,因为我们忽略了人们的从众心理。P2-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俺会心理网 ( 皖ICP备14007449号-5  

GMT+8, 2025-1-16 01:33 , Processed in 1.47294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