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会心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156|回复: 2

[教研] “基于外来工子女弱势心理问题的初中语文陶冶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2 13: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基于外来工子女弱势心理问题的初中语文陶冶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南京市江心洲中学 申咏梅、殷明

  一、问题的提出
   1.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弱势群体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表现在智力发展上,更重要的表现在其心理健康成长正受到极大的威胁。由于各种原因,外来工子女出现了诸多不适应的心理现象。
   2.随着我市河西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外来工涌入我区。一些外来工便把他们的子女放在最近的江心洲读书。
   3.我校是地处江心洲的唯一的一所初级中学。外来工子女人数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60%以上,以后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外来工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忙于挣钱养家糊口,往往很少顾及子女的教育。他们文化素质低,教育方式不当,对子女有时过于粗暴,有时过于溺爱,使之无所适从,对其心理造成一定影响。他们多在附近租房,又常变动住处,居住条件和学习环境较差。外来工子女大多学业基础差,压力较大。有的方言较重,衣着土气,易遭本地学生歧视。这些因素造成我校外来工子女适应性还比较差,如自尊感明显低于本地学生,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融入新集体一般需较长时间,无形中孤立自己或被孤立。外来工子女能否在异地得到心理上的认同?如何改变我校外来工子女自卑、焦虑、畏难、紧张、孤僻、不安、压抑、自我封闭的弱势心理状况,解决心理困惑,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等?这已是我校所面临的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
   4.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这个基本任务。我们在反复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认识到语文陶冶教学对优化外来工子女心理素质培养外来工子女语文素养的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陶冶教学,逐渐转化外来工子女自卑、压抑、焦虑、困惑、自我封闭等弱势心理,扬长避短,形成融入社会、认识自我的意识,形成关注生活和关注社会的态度,培养人文思想。使他们对语文学习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学得轻松、愉快。视学习为一种精神需要。培养与他人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交融其情感,沟通其心理,借鉴其方法,放大其特长。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独立自主中培养自信心,体验成功感,积累愉悦度。在合作与自主的语文学习中滋养精神成长和心灵的丰盈。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外来工子女:在本课题中,外来工子女是指父母户籍在本市以外,父母双方或单方在本市务工,随父母从农村流入本市的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子女。目前外来工子女即使是已经入学了,也因各种原因无法顺利地融入当地教育过程中,因此依然处于弱势。
   2.弱势心理:是个相对的概念,与强势心理相对。主要是指一个人心理承受力较弱,期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重视,其主要特征是依赖性,孤独性和脆弱性。具体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意志薄弱,缺乏自信,难以应付挫折,与他人和环境不能和谐相处。本课题研究的弱势心理主要是指外来工子女的自卑、压抑、焦虑、困惑、自我封闭等心理特征。当然,他们身上也存在着某些优良的心理品质等。
   3.陶冶教学:“陶冶”本指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这里指怡情养性,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等以有益的影响。陶冶教学是教师自觉地利用环境、气氛、情感等教育教学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以达到教育教学工作目标的方法。陶冶教学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得到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它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关怀和信任。陶冶教学是渐进的,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它一经发生作用,成为心理定势稳定下来,就深刻而持久,不易发生改变。这种教学必须生动、形象,要像“磁石”一样强烈吸引着学生。这种教学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安排,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过较长时间的熏陶,渐渐达到陶情冶性的目的。它不带有一般教学所具有的强制性,能使学生摆脱种种狭隘的生理需要和实用需要,心甘情愿地去接受美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审美情操,获得精神的满足与愉悦。
   4.策略:“策略”一词最早见于军事领域。一般来说,策略是指根据形势的发展而制定的应对手段、方法等。本课题中“策略”是指基于外来工子女弱势心理问题,在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为实现初中语文陶冶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决策与设计等。
  本课题针对目前我校生源构成现状,基于我校外来工子女自卑、压抑、焦虑、困惑、自我封闭等弱势心理问题,运用环境、气氛、情感等教育教学因素以及相应的陶冶教学策略,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性情得到陶冶,精神获得愉悦。这不仅能够促进我校外来工子女语文水平的整体提高,也让他们的思想、境界等得到提升。
  三、理论依据
  (一)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陶冶教学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效能,给我们解决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以新的启示。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组织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强度的、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的组织和进行,而情绪过强和过弱以及情绪不佳则可能导致思维的混乱和记忆的困难。陶冶教学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功能,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脑左半球是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大脑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动。陶冶教学,往往是让学生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边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感受时,掌管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兴奋;表达时,掌管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因此,陶冶教学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明显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人的认知是一个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众所周知,意识心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有意知觉、有意记忆、有意注意、有意再认、有意重现(回忆)、有意想象、有意表象(再造的和创造的)、逻辑和言语思维、有意体验等等。但遗憾的是,包含如此丰富内容的意识心理活动仍然不能单独完成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任务。陶冶教学能够诱发和利用无意识心理提供的认识潜能。
  所谓无意识心理,就是人们所未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是主体对客体的不自觉的认识与内部体验的统一,是人脑不可缺少的反映形式,它包括无意感知、无意识记、无意再认、无意表象、无意想象、非言语思维、无意注意、无意体验等等。该定义强调无意识心理活动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①对客体的一种不知不觉的认知作用。②对客体的一种不知不觉的内部体验作用。常言的“情绪传染”就是无意识心理这一功能的表现。例如我们会感到无缘无故的快活、不知不觉的忧郁,这往往是心境作用的结果。心境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状态,它能使人的其他一切体验和活动都染上较长时间的情绪色彩。
  研究表明,无意识心理的上述两个功能直接作用于人的认知过程:首先它是人们认识客观现实的必要形式;其次它又是促使人们有效地进行学习或创造性工作的一种能力。可见,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是人的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能量源泉。陶冶教学尽可能地调用这些无意识的功能,也就是强调于不知不觉中获得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三)人的认知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或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统一的过程
  教学作为一种认知过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在其中。否则,人们常言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失去了理论依据。在教学这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由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构成,其中师生间存在着两条交织在一起的信息交流回路:知识信息交流回路和情感信息交流回路。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依存,从不同的侧面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知识回路中的信息是教学内容,信息载体是教学形式;情感回路中的信息是师生情绪情感的变化,其载体是师生的表情(包括言语表情、面部表情、动作表情等)。无论哪一条回路发生故障,都必然影响到教学活动的质量,只有当两条回路都畅通无阻时,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运用陶冶教学需要全面地提出教学任务,而后优选教学方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有效的途径。
  (四)教育学理论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必须更多地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完整的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发挥教师和学生个体两方面的积极作用等。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及述评
  就国内教育领域来说,外来工子女教育的话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此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和深入,如《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从多元需求看外来工子女教育政策选择》等。而关于外来工子女语文教学的探索还不多见,更不够深入。如《新昆山人子女语文教学初探》从培养外来工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外来工子女尝试成功、激发外来工子女的学习兴趣这三个方面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探索。文献资料分析告诉我们,对外来工子女情感教育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比较多,但基于外来工子女弱势心理问题的初中语文陶冶教学策略的研究还较为少见。由此看来,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领先性。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并研究我校外来工子女的弱势心理状况、语文知识水平现状和语文学习需求状况。
   2.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探求基于外来工子女弱势心理问题的初中语文陶冶教学策略。
   3.通过调查,总结语文陶冶教学策略的实施对于外来工子女弱势心理的转化和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产生的作用。
   4.总结我校语文陶冶教学经验,提升我校语文教学品味,逐步形成我校语文教学特色。
  (二)研究的内容
   1.通过调查,了解并研究我校外来工子女的弱势心理状况、语文知识水平现状和语文学习需求状况。
   2. 基于外来工子女弱势心理问题的初中语文陶冶教学策略的研究。
   ①阅读教学情感陶冶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情感陶冶教育,否则就会失去神韵和灵魂。中学语文课本中大量的能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文章,既能陶冶外来工子女的情操,又能激发他们真善美的情感。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至情课堂、移情课外,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会有效。情感陶冶教学可以激发外来工子女的感悟、揣摩、品味意识,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转化他们的弱势心理,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
  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1)激发策略的运用;(2)体验策略的运用;(3)抒情策略的运用。这三种策略,基本依循了情感的运动轨迹。如果说情感激发策略重在以具体的感知唤起学生的情感,那么,体验策略是阅读主体间的情感交流与融合,是情感的展开与深化,而抒情策略则重在以情感的表达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巩固和拓展。
   ②文言文教学修养提升策略
  无论是在文化传承方面还是在审美熏陶方面,无论是在语言能力的习得方面还是在精神品质的培养方面,优美的古诗文都拥有着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文言文教学,不仅要承担起培养外来工子女传统文化素养的使命,让他们去触摸、感受祖国的千年文化,而且要让他们真正沉醉其中,学出自信和乐趣,提升个人修养。
  教师应该多渠道、多途径来实现对文言文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在广博的视野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文言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格修养。
  (1)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消解外来工子女学习文言文的恐惧感。
  (2)精选整合适合冶情励志的文言文,在学习中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成长精神。
  (3)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欣赏课文,在快乐学习中提升个人修养。
   ①诵读涵咏,体验阅读乐趣;
   ②含英咀华,培养审美趣味;
   ③比较阅读,提高鉴赏水平;
   ④吸取养分,丰富精神世界;
   ⑤快乐阅读,提升个人修养。
   ③作文教学心灵对话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因此,作文教学,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例如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写心理日记。通过日记,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与内心困惑,一对一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启发思考,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发展学生健康个性,陶冶学生爱的情操,转化他们的弱势心理。他们在日记中袒露了自己的想法,而教师则针对不同的问题或提出解决方法,或进行心理疏导。这种形式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自己说心里话的一种途径。心理日记成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桥,作文教学也就变得轻松而有实效。培养学生表达生活表达自我的勇气和能力,让他们明白“我的生活很重要”“作文的大地是生活”,在作文表达中讲真话书真情。
  写作是一种心理需要。学生作文虽然与作家写作有差别,但它并不仅仅是文字与言语的简单训练,它具有人际交往和思想交流的价值。通过写作可以强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及学校与社会、家庭的沟通。
  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1)激情激趣,创设写作氛围;(2)放飞思想,拓展作文空间;(3)畅所欲言,实现心灵对话;(4)倾情表达,轻松自由作文;(5)细致指导,提升作文品味;(6)享受成功,感受作文快乐等。
   ④综合性学习社团活动策略
  初中语文课本中安排了专题性的“综合性学习”,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渠道,加强了课内外联系,充分体现了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思想。本课题以戏剧社、书法社等为主要活动阵地,开展有创造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同时融“时事大家谈”、“祖国书法文化”等校园文化活动于综合性学习中。另外在江心洲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开展综合性学习。组织演讲、辩论等教学活动。在综合性学习中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情趣,陶冶性情,优化心理素质,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迁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总结我校语文陶冶教学经验,提升我校语文教学品味,逐步形成我校语文教学特色。
  (三)研究的重点
  整个研究过程中,语文陶冶教学的四个策略是研究的重点。同时课题研究必须以外来工子女的弱势心理问题为出发点,关注语文陶冶教学策略的实施对他们心理、情感等产生的作用。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过程
  研究周期两年,即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
   1.准备阶段(2009.6—2009.9)
  (1)宣传发动,组成课题组,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等。
  (2)确定研究任务,论证课题方案,完成课题的选题和申报工作。
   2.实施阶段(2009.11—2011.5)
  第一阶段:组织调查。课题组展开研讨,确定子课题。课题组成员分别积累资料,并做好研究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分别开展阅读教学情感陶冶策略、文言文教学修养提升策略、作文教学心灵对话策略、综合性学习社团活动策略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形式为论文等。
  第三阶段:课题组展开研讨。课题组成员小结、反思。组织调查。
   3.总结阶段(2011.6—2011.11)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2.本课题组核心成员团结协作,科研素质优良,大都有参与课题研究的经验,有较强的研究能力。
   3.我校一直非常关注外来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学校在科研兴校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这些都为语文组研究本课题奠定了基础。在本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中,语文组成员搜集各种文献,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继而统一认识,确定子课题,组员分别开展研究工作。
   4.本课题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语文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研究任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俺会心理网 ( 皖ICP备14007449号-5  

GMT+8, 2025-1-15 23:40 , Processed in 1.50905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