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会心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441|回复: 0

[实验故事] 期望效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3 07: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期望效应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我们预期某一事物以某种方式发生,我们的期望就会倾向于让它变为现实。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在某些领域这的确是事实。
    早在 1911 年, “聪明的汉斯”的著名研究引起了心理学家波菲格斯特的注意,汉斯是一匹聪明的会算算术的马,经过研究发现,汉斯实际上是从提问者无意识的表现中获得了细微的线索,它对细微的线索形成了条件反射,利用提问者的无意识线索得出正确的数学答案。对“聪明的汉斯”的研究指出了一种可能性,即观察者经常带有某种特殊的期望或偏爱,就使他们在研究中无意识的给被试发出了某种隐蔽的信号。这些信号就可能使被试按照与观察者的偏爱相一致的方式做出反应,从而证明了观察者的预期。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实验者期望效应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实验室研究和教育教学中的类似偏见和期望。下面来介绍他的一个实验研究。
理论假设
    当期望效应出现在实验室之外的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往中时,罗森塔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希腊神话中,雕塑家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他创作的女雕像。罗森塔尔怀疑,在小学教师得到学生的某些信息(如 IQ 分数)时,他们或多或少的会对学生的潜能产生某种期望,这种期望会使他们无意识的对那些可能会成功的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予一些鼓励和鞭策,使这些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预期,变得更加出色。当然,这似乎是以牺牲那些教师对其期望不高的学生为代价的。为了检验这些理论假设,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在一所小学进行了研究(这个小学位于某个大城镇的中低阶层生活区)。
实验方法
    研究者对 1 - 6 年级的所有学生进行了 IQ 测验,同时还进一步对教师解释,该实验的成绩可以对学生未来在学术上是否会有成就做出预测。但实际上,这个测验并不具备这种预测能力。
    在 6 个年级中,每个年纪有 3 个班级,每个班有 1 名班主任, 18 个学生( 16 女, 2 男),给班主任一张名单,上面有测验成绩得分最高的前 20 %的学生。本研究的关键是:教师所得名单中的前十名学生是被完全随机分配到这种实验条件下的。这些学生和其他学生(控制组)的唯一区别就是,教师以为他们(实验组)会有不同寻常的智力发展表现。
    学期结束前,研究者对所有学生在进行相同的 IQ 测验,计算每个学生 IQ 的变化程度。通过实验组和控制组的 IQ 变化差异的检验可以看出,在现实情景中是否也存在期望效应。
实验结果
    综合全校的情况看,那些被教师以为智力发展会有显著进步的学生,其 IQ 平均提高幅度显著高于控制组。
    在这项早期的研究中,研究者得到了两个主要的研究发现:一是已在正式实验室情境中被证明了的期望效应,也会在非正式的现实生活情境中起作用;二是这些作用在低年级更为明显 而在高年级中几乎不存在。
讨论
    正如罗森塔尔所预测的,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转化成了学生的自我实现预言。此外,对高年级学生而言,自我实现预言的作用似乎并不明显,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很重要。在本文和后继研究中,罗森塔尔提出了下面的几种可能的解释:
1 .低龄儿童的可塑性一般较高年级儿童更强。如果事实如此,那么研究中低年级儿童变化更大也许仅仅是由于他们比高年级儿童更易变化。
2 .小学低年级学生还未在教师心中形成牢固的印象。也就是说,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能力形成某种认识,那么研究者所说的期望就会产生更重要的影响。
3 .在教师把对学生表现的期望传递给学生时,他们在不经意间使用的微妙方式更容易影响和带动低年级的学生。
4 .低年级教师向学生传递期望的方式与高年级教师不同。
研究意义
    罗森塔尔等人研究的意义在于,它表明教师的期望效应对学生在校表现会产生长期的潜在影响。它直接引起了在当今心理学和教育学中非常有争议的一个话题:即 IQ 测验的公平性问题。这对教育界的研究和应用意义重大。
(采自《改变心理学的 40 项研究》 罗杰· R. 哈克著,白学军等译,2004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俺会心理网 ( 皖ICP备14007449号-5  

GMT+8, 2024-11-14 14:30 , Processed in 1.88711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