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a、生理健康 b、心理健康 c、良好的适应能力 1、心理健康:个体在各种环境下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包括: 1)正常的智力 2)良好的自我意识 3)和谐的人际关系 4)较强的情绪控制力 5)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2、21世纪的健康主题是心理养生。心理治疗将成为继外科手术和发现抗生素之后的又一次医学革命。 3、基本主张:心理学的三大使命 p 治疗精神疾病 p 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 p 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 4、心理健康水平取==自身素质 + 外部支持(- 过度支持) 压力(- 必要刺激) 5、心理健康水平的四个等级 | 纯白区 | 浅灰区 | 深灰区 | 纯黑区 | | | | 䦋㌌㏒㧀낈ᖺ琰茞ᓀ㵂 | 服务对象 | 完全健康 | 各种生活压力引起的心理冲突与障碍 | 各种人格异常 | 精神病 | 服务人员 | 心理辅导员 | 心理辅导员 | 心理医生 心理咨询师 | 精神病医生 | 服务方式 | 心理教育 | 心理辅导 | 心理咨询 | 心理治疗 |
二、什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受过专业训练的、具有实际经验的专职人员,即学校心理辅导老师进行的心理学方面的教育指导、咨询活动。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1、发展性辅导: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发展性辅导的三大领域:a、 学习辅导 b、人格辅导:情绪辅导 人际交往辅导 自我意识辅导 价值澄清辅导 c、生涯辅导 2、预防性辅导:“防患于未然”,帮助学生顺利渡过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难,提高应挫能力。 3、补救性辅导: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帮助他们排除心理困扰;对一些特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知道甄别并转介。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 1、短期目标:矫正学生偏差行为和消除心理问题; 2、中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观、自主性、学习能力和社交生活适应力,以及建立适当生活方式; 3、终极目标:促进学生自我完善,使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学校心理辅导的兴起 1、美国: 1908年耶鲁大学比尔《一颗失而复得的心》 2、欧洲各国:法、德 3、香港: 1970年香港历史上第一个心理辅导员 4、台湾 60年代末心理服务高速发展 1983年所有学校都开展心理辅导服务 5、日本: 90年代,大器晚成 6、浙江省心理健康发展情况 p 自发尝试阶段:80 年代末 p 经验积累阶段:90年代后 p 全面推广阶段: 《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1999教育部 《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 -------- 2001浙江教育厅 2、辅导人员的层级划分: p 一般教师(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经适当的培训,掌握现代心理辅导的理念与基础技术,以更新观念; p 辅导教师(班主任):经系统、专业的培训,使之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 p 辅导员(专职):大学心理系毕业。 3、心理辅导与思想品德教育 | 心理辅导 | 思想品德教育 | 目标 | 自我实现的人 | 合格、高尚的人 | 方法 | 助人自助 | 灌输、训练 | 关系 | 朋友式 | 权威式 | 政治 | 不强调 | 强调 | 价值 | 功能干预 | 内容干预 | 保密 | 严格保密 | 不严格 |
五、辅导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1)调整自我认识 2)促进人格完善 3)发展自助能力 心理辅导应该协助来访者成为一个负责任、独立、且能自我实现的人,以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做出决定。 2、价值中立原则 辅导员可以对来访者的问题适当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建议,但不能勉强对方接受,引导而不是教训是启发式辅导的精髓。 3、鼓励性原则 1)积极的人性观 2)克服自我挫败倾向 3)开发自我调节潜能 假如辅导员能够将自己对来访者最深切的尊重传达给对方,让他感到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是一个有潜质的自由个体,那么他就会真正表现出进步了。 4、保密性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