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会心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060|回复: 0

[心理健康] 信心比指数更重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0 11: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预测经济,用消费者信心比用宏观经济数据预测经济更准确。4万亿投资如果分若干次出台,效果可能会更好。”在中科院心理所二楼的办公室里,王二平教授语出惊人。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这位心理专家还从专业出发,对诸如大幅度降息的效应、专家理财是否有优势等现象做出了另类解读。

  信心比经济数据重要

  “国内的经济学家往往喜欢用一组宏观数据去预测另一组宏观数据。比如拿银行储蓄的数据预测经济景气或金融风险等。这些现象只是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因此,这样的论证在逻辑上很难站住脚。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人的因素,消费者信心却被忽略了。”王教授略带激动,“经济景气的真正原因是人的行为,是一个个具体的消费者和投资者在市场中的行为。心理学家认为,社会由一个个的个体组成;社会形式是一个个的个体行为的涌现。在经济学中,最先认同心理学这种认识的是消费学派。由心理学家和消费学派经济学家联合开展的消费者态度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认识的正确性。”

  说着,他向记者展示了几幅美国某调查机构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与GDP变动叠加的图表。从这张图表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消费者信心与GDP的走向基本一致。

  "有意义的是",王教授提醒记者,"美国从1946年开始的这项调查显示,经济信心变动总是先于经济景气3周到6个月。这个时间上的提前量,对我们做经济预测、市场预测或是预警都非常有用。我相信这样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证券市场。"

  消费者信心才是核心

  为什么消费者信心与经济景气之间会有这种联系?王教授从普通人的花钱观入手做了进一步解释。

  “过年前,你就会盘算,明年的工资收入会有多少,还可能有多少'外快',再算算供房、供车、大病大概需要多少钱,在这个基础上考虑这个年如何过,如何消费。比如,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我相信不少人都会考虑减少一些娱乐消费。”王教授笑着说。

  王教授解释道,10月、11月是西方国家为年末传统销售旺季做采购的时间,但从中国工厂今年接到的订单以及广交会的订货情况,能明显感觉到商家的热情不高。这并不是因为商家兜里没钱,而是因为商家们对本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了不好的预期。消费者的预期就这样传导到商家,并由商家传导到经济链条的各个方面,从而实现对整个经济的影响。

  "只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大腕》里李诚儒的这句名言到了王二平这儿也有了科学的依据。

  王教授认为,中国的消费市场还不够成熟。对于许多高技术含量的耐用商品,消费者没有知识和经验去判断它们的质量,而商家又不提供试用,所以大家就只能买贵的,长久下来,"只买贵的"就成为心理定势。在他看来,"中国股市也一样,只是换了一种形式"。

  因为在中国的股市中,普通投资者其实没有办法真正知道这只股票值多少钱,包括大资金在内,大家都希望在低点买入,炒到最高点卖出。有了这种投机心理,炒股就变成了赌博。"试想大部分中国股民都用这种经验指导操作,股市如何能成熟起来呢?"

  在王二平看来,机构投资者其实并不比小投资者强多少。他举了个有趣的例子。

  喜欢足球的人都知道,在前几届世界杯上,球王贝利成了"乌鸦嘴"。只要他看好哪支球队,哪支球队就一定倒霉。后来这个"接力棒"交给了马拉多纳。对这条娱乐新闻反映出的有趣现象,王教授的一个同事做了认真的研究。

  那位心理学家首先整理了最近两届世界杯上专家们对球队输赢的预测,同时又请了一帮不懂球的人,对同样的场次进行预测(其实就是瞎猜)。实验的结果让不少球迷大失所望,专家的预测结果与乌合之众的差不多。是这些人不懂球,还是什么别的原因呢?

  "因为影响球队输赢的因素太多了",王教授解释道,"也许某个射手的袜子破了个洞,或者球鞋不合脚,甚至球场的气氛都会影响到比赛结果。我们没有认识到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很多。形势的变化难以预料,以及人的行为会产生什么结果也无法预知,就是我们心理学说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条件下人的决策行为是心理学目前攻关的一个难题。专家可能只认清了一万个因素里的6个,那其余9990多个因素呢?可以说,对于球场胜负的认识,专家并不比其他人高明。"

  "我想,这个结论对股市操作也一样适用,因为股市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王教授补充道,"机构投资者也许因为资金优势,对市场的影响要大一些。但在对股市的认识上,他们也未必就比普通投资者强到哪儿去。"今年基金等机构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王教授的观点,随机漫步理论对此也有类似表述。

  如果能参考心理学家的建议,4万亿原本可以做得更多

  王教授认为,目前国家已经开始看到消费者、投资者的信心对稳定金融市场以及经济形势的重要性了。不过,怎么稳定,又如何鼓舞,现在我们都还没有经验。

  "就拿国家这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来说吧,的确是一个向好的举措,但市场会如何理解呢?"王教授进一步解释道,"也许有人会想,如此大的投入是不是印钞票印出来的,进而担心通货膨胀;也有人认为4万亿是利空,因为这可能表明中国经济真的不行了。同样的投入,一样的初衷,由于后续的控制不同,最终的效果可能完全不同。这其中有很多心理现象,心理学家也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比如政府如果希望对市场信心有持续的提振,我的建议是分若干次出台。比如先出个2万亿,然后告诉市场,后续的政策会继续出台;过两周再投入一笔钱,并继续强调有后续政策。这样消费者和投资者对市场的预期会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较长的水平。"

  这实际是运用了心理学上一个有名的原理:将一个大的好消息分开来刺激的效果,好于一次性刺激;而将几个坏消息合起来说,人们的承受能力会变强。"这是因为人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并不能维持太长时间。所以,将好消息分成几次说的效果要更好些。"王教授说。

  他又说,再比如本周三的降息,本意是让大家看到政府稳定经济的决心。不过如此出乎意料的大降,会不会反而使人们产生恐慌?心理学研究证明,信息在传递中是可能发生畸变的。政府的行为想传达这样的信息,消费者和投资者们却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期望作出相反的解读,预期目标又如何实现呢?

  因此,王二平教授认为必须对消费者和投资者有深入的研究。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就不可能拿出可以满足预定目标的政策和措施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俺会心理网 ( 皖ICP备14007449号-5  

GMT+8, 2024-11-15 07:09 , Processed in 1.41802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