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会心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59|回复: 0

[杂谈] 何謂迷信? by 鄭文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1 08: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謂迷信? by 鄭文炫

在版主的近作中,有網友回應道:「相信科學也是迷信」,所持的理由是:「一般人相信科學的程序與相信宗教的程序沒有不同,都是迷信。」並舉例說:「你怎麼會相信『相對論』的,是不是由你認為值得相信的書籍讀到,值得相信的人告知。」又論證:「在實驗證明古典力學近光速不正確之前,物理學家認為古典力學適用於任何速度,不就是迷信。」

我曾寫一短文反駁。大意說,我們對事情大都只憑信念相信,依賴「訴諸權威」的方式求知。只要那個權威靠得住,即屬理性的求知行為。科學的理論雖經驗證過,卻並非顛撲不破,它們隨時準備給「證偽」,讓更說得通的理論取而代之。至於宗教及若干偽科學,則設定了「絕對預設」(absolute presuppositions),即根本前提。該前提是「絕對的」,不容任何人質疑,遑論「證偽」。

說來那位網友肯用心思考,很難得,值得嘉許。奈何觀念不確,以致導出不對的答案,可惜了。而類似的錯誤觀念,大眾所在多有,屬於普遍的庶民思想。如同某位網友所言:「曾經有這樣的信念:科學家也是迷信嘛!他們不過是在拜『科學教』的另一群人嘛!」若非生活在象牙塔內,與世隔絕,類似聲音當不陌生。

庶民妄下雌黃,原因為何?值得探討。我遂借題發揮,對事不對人,嘗試解之。如有不是,尚祈網友指正。我認為問題關鍵出在「迷信」一詞。「迷信」一詞,意含貶義,這應無人反對。那代表無知、不講理、愚蠢。遭人說迷信,不生氣已經算修養到家,絕不可能高興。可是仔細想想,迷信意指為何?觀念實在很模糊。若不把觀念弄清楚就指說迷信,那才是迷信的行為。

《辭海》的定義:「不察事之真偽,惑於世俗之見而妄信之。」這個定義很差,連權威辭典都這麼說,難怪大眾觀念不明。地球是圓的不是平的,自轉並繞著太陽轉,皆屬「世俗之見」。課本這樣寫,老師這樣教,我們不假思索,就信了。難道錯了嗎?根據前面的論述,我們堅信這不是迷信,是科學。

我從書櫃中找出一本叫《迷信》的中譯小書,翻開一看,20 年前買的,就像絕大部份的書一樣,買了只佔地方,敗金(浪費錢),從來不看。蒙塵 20 載,終於有一用之日,它該感到慶幸。其定義曰:「在某一時代,某些信仰若違背了科學團體的主張,或違背了文化宗教團體主要派別所確證的一些道理者,概屬迷信。」

這個定義很妙,卻可能教若干科學家感到失望,不少科學家以為,信教屬迷信行為。而該書卻認定,信教不是迷信,除非所信的宗教非屬主要派別。會這樣定義,作者是法國學者,這或許有關,到底法國是天主教國家(註一)。不過仔細想想,這屬慎重的定義,頗能符合民情,畢竟有宗教信仰的人多矣。且人文與科學之間也有斯諾(C. P. Snow, 1905-1980)所說的「兩種文化」之隔。若獨尊科學,作為判定一切的標準,這對人類而言,未必好事。(註二)

自從科學革命以來,科學宗教時常互看不順眼,科學自認是通向真理的惟一大道,反觀宗教的觀點,往往無法自圓其說。而宗教則自視是比科學「更高級的真理」,譏詆科學,根本無法證明神不存在,卻妄言真假。這其中的是非糾葛,談起來很複雜,非三言兩語能說得清,這裡我們避談,免得陷入無謂的爭辯。

照那個定義,則質疑科學是迷信,純屬誤會。只要所信仰的東西,不乖違所處時代的科學團體的主張,即非迷信。反之,若違逆了,概屬迷信,即使事後諸葛,證明那個離經叛道的理論才是對的。

這有必要多說幾句,解釋清楚。在16世紀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之前,西元前三世紀時,希臘有位名叫 Aristarchus 的人,即提出日心說。由於哥白尼的成就,後人讚揚 Aristarchus 是先知。可這是標準的「世俗之見」,用現代人的標準去論斷古人,歷史不能這樣看。當時的日心說,對於「科學界」而言,不具說服力,也起不了任何糾謬之功。對當時人而言,那是胡言。

再如李斯特(Joseph Lister, 1827-1912)被稱為「現代手術之父」,原因在他主張手術消毒,以免細菌感染手術傷口,因此拯救了很多性命。但在他之前,就有人提倡此法,此人即匈牙利醫師西梅衞斯(I. P. Semmelweis, 1818-1865)。但因為西梅衞斯的主張太前衛了,不符合主流意見,又提不出證據證明他要消的是什麼「毒」,結果受排擠。反諷的是,他死於細菌感染(註三)。死的那一年,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從病蠶體內發現了微生物,後來提出疾病菌原說(germ theory of disease)。也是同年,李斯特開始對細菌消毒。

耶穌說:「沒有先知在自己的家鄉被人接受。」這很無奈,說明了世人知識有限,也易出錯,只能逐步累積,謹慎檢視。這個過程中,有時不免會錯折「先知」,令後人感慨。這只好算是時代的不幸,怪他生不逢時。也因為世人知識有限,當知識無能為力時,人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開始尋求「偏方」,迷信於是萌發。

迷信也有迷信的功能,未必不好。巫術通常被視作迷信(註四),然而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B. Malinowski, 1884-1942)說:「巫術表現了人用信心戰勝疑慮,用堅定不疑克服猶豫不決,用樂觀主義取代悲觀主義的偉大價值。」

但怕的是,因為迷信而聽不進任何理性的語言,執迷不悟,履錯屢犯,造成不幸。科學家承認,人容易犯錯、有偏見,故在做研究時,會建立自我矯正機制來防止偏差,也願接受公眾檢驗。這樣小心翼翼,仍不免有出錯時。而科學以外的領域,不管是主流派的或非主流派的,不僅缺乏矯正機制,有的還設定了「絕對預設」,不容質疑,這樣若不出錯,那真有鬼呢。

各派別之間,若意見衝突,聽誰為準?《迷信》的作者沒講,我也沒答案。只能說,依每個人的知識背景和人生態度,各取偏好。不過,選擇偏好之前,最好能「貨比三家」,多探尋其他方面的看法。並想清楚,出錯的代價,你能承擔多少?



註一:該書原著 1988 年在法國出版,我手上有一份資料顯示,1980 年法國的人口,其中天主教徒佔 76.4%,基督新教徒 2%。

註二:據近二十年來在世界各地所做的研究顯示,能帶給大多數人最大的幸福快樂為:社會關係、對人的信任、對社會的信任、宗教與性靈、親社會的行為(如助人),以及尋找人生的意義與目的。除非將研究科學視為人生的意義與目的,否則對大多數人而言,其對科學的評價,不如科學家心中的分量。民意如此,必須尊重。

註三:西梅衞斯強調醫師看產婦前要用「消毒水」洗手,以免使產婦得產褥熱。此舉觸怒了醫界,原因可能是當時的醫師害怕西梅衞斯的理論若為真,則無異宣告世人,以前許多病人枉死在他們「手下」。後來他遭受政治手段逐出醫院。

註四:《迷信》書中即大量採用人類學家對於巫術的解釋觀點。

2009.12.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俺会心理网 ( 皖ICP备14007449号-5  

GMT+8, 2024-5-20 14:43 , Processed in 1.1409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