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的都是上级领导,不陪不行” 有的领导特别喜欢到经济条件好的县市调研 专家:十八大之后的倡节俭新风有助于革除接待积弊 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再次提出厉行勤俭节约,要求基层调研轻车简从不铺地毯、不安排迎送宴请。 又到年终岁末,各地正处于接待高峰期。有哪些浪费陋习急需改变?接待难题如何破解?新华社记者最近来到陕西、内蒙古、湖北、广东等地基层进行调研采访。 1. 一天陪洗8次澡,吃4次早餐 只要能约到“管事人”,吃饭不计成本 内蒙古某县城以温泉著称,这里分管外宣工作的副县长对记者说,年底了,很多部门要过来参观考察、检查验收。有一天,他接待了十来批客人,大多数来的人都要体验一下当地的温泉,他一天陪洗了8次,整个人都快泡虚脱了。最后一次他都没有更换衣服,直接就在洗澡池子里等客人到来。 “来的都是上级领导,不陪不行,接待拉近感情。”这位副县长无奈地说。 一个星期前,记者在内蒙古一个县级市调研时,接待办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日他吃了四次早餐。“没办法,一大早就得赶场子。”他也是一脸的无奈。 这位接待办负责人坦言:当地接待是有标准的,每个人早餐标准50元。他当日吃的最后一顿早餐是按照6个人的标准上的,但客人只有两个,原计划陪吃的3位县领导因陪其他客人没赶过来。“为了凑足每人50元的标准,花样繁多的主食、各种小菜都有,上一盘煎鸡蛋再上一盘煮鸡蛋,盘子搁不下都摞了起来,3个人能吃6个人的早餐?看着满桌的剩饭真心疼,想打包又不好意思。”这位在基层做过多年接待工作的“权威人士”介绍,接待“下来”的客人,比起地方干部去上面见“管钱管项目”领导产生的浪费,可谓小巫见大巫。他说,很多地方领导见上面“管事的”人,只要能约出来见面吃饭,无论到多贵的地方消费都不是问题。 2. 警车开道,车队接送到“城门”外 送礼品已经成为“必须”,多乔装成“办公用品” 唐师傅在陕西一地级市直机关当了30多年司机,他说自己见识了各种夸张奢侈的迎来送往。“前些年我是车队的领队,每天都要送客人。警车在前面开道,有的还通过大喇叭喊着‘让开让开’,后面的车辆齐刷刷地打着双闪,一路绿灯。” 他说,那阵势很“气派”,一般他们都要把客人送到地界边上,最远的要送上百公里。到了地界边上,领导们下车挥手告别,而下一个地方的迎接车队已经早早地在那里等候。 如果说车队迎送是明显的“铺张”,互赠礼品则是隐形的浪费。一些地方负责接待工作的人向记者透露,送礼品已经成为接待必须要走的程序。不少地方给一般的客人会送上地方特制的礼品,比如,印有当地特征的瓷器、雕塑等;送给有一定级别的客人,要拿出上等贵重的土特产、艺术品;还有送IPHONE等电子产品的。 湖北省东部一位分管财务工作的领导说,一些过度消费的礼物开支,多是以办公用品的形式开具发票来冲账。这些开支最怕归类分析。一归类你会发现:一个小小的办公室,每年会买十多台打印机。 3. 有的领导爱到条件好的地方调研 不仅有调研,还有领导及其家人来休闲度假 湖北省某地级市接待办主任告诉记者,一般来说,有的上级多喜欢到经济条件稍微好点的县市调研,这些地方平均每天都有两三个接待;周末更集中,不仅有各级领导调研,还有领导及其家人来休闲度假。湖北省一些经济条件较好、有风景名胜的乡镇都设了接待办主任,专人负责接待工作。 采访中,不少基层干部反映,接待是政治任务,只要有上级领导来或者重要的招商活动,上级部门就会专门下通知要求做好接待,包括饮食、住宿、后勤保障、礼品等。按照被接待人员级别、社会地位的不同,接待分不同档次。 声音 接待积弊根子深,节俭新风需“硬约束” 把行政开支每一分钱都列到预算范畴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肖俊分析,公务接待铺张浪费是中国行政文化中长久的积弊,一些地方错误地认为靠接待出政绩,公务接待甚至成了某些领导干部用公款来“拉关系”“走后门”、建立与上级个人人际关系的方式。由于公务接待约束机制不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督察不严,致使不少规定变成空文。 肖俊说,不少地方已经在践行“食堂供午餐”培育节俭新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领导出行轻车简从、不封路、吃自助餐等做法体现出一种不浪费、倡节俭的新工作作风,这对改变崇尚铺张浪费的官场文化积弊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他建议,要从财政上对公务接待进行硬约束,对行政开支要进行严格的预算决算和审计审查,把每一分钱都列到预算范畴,没有了随意支配行政资源的机会,接待浪费的乱象才会收敛。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