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会心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141|回复: 0

[心理健康] 几则关于“放下”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0 23: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处去寻找快乐。可是走过了千山万水,也未能寻找到快乐,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道旁。一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说:“我是个令人羡慕的富翁。请问,为何没有快乐呢?”
    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着汗水:“快乐也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呀!”富翁顿时开悟;自己背负那么重的珠宝,老怕别人抢,总怕别人暗害,整日忧心忡忡,快乐从何而来?于是富翁将珠宝、钱财接济穷人,专做善事,慈悲为怀,这样滋润了他的心灵,他也尝到了快乐的味道。
    时下,人们成天名缰利索缠身,何有快乐?成天陷入你争我夺的境地,快乐从何而言?成天心事重重,阴霾不开,快乐又在哪里?成天小鸡肝肠,心胸如豆,无法开豁,快乐又何处去寻?
    因此,“放下就是快乐”是一味开心果,是一味解烦丹,是一道欢喜禅。只要你心无挂碍,什么都看得开、放得下,何愁没有快乐的春莺在啼鸣,何愁没有快乐的泉溪在歌唱,何愁没有快乐的鲜花在绽放![size=+0]


(二)  
    老和尚携小和尚下山游方,途经一条没有桥的小河,见一美貌女子正徘徊河边。女子见了两位和尚忙道:“两位大师,小女子想过河去,请问大师可否背我过河?”  
    小和尚心想,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更何况自己是佛门中人,更加不可近女色。  
    小和尚思忖之间,老和尚却对那女子说:“女施主,请上背。”  
    老和尚将女子背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  
    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佛家有云,不可亲近女色,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  
    老和尚叹道:“我早已在先前那个山头将那女子放下,你却还背着她呢!” [size=+0]
[size=+0]


(三)
    世尊因黑氏梵志。献合欢梧桐花。佛召仙人:“放下着!”
    梵志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着!”
    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着!”
    梵志曰:“吾今两手俱空,更教放下个甚么?”
    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放身命处”。
    梵志于言下悟无生忍。——《指月录》[size=+0]


(四)  
    一天,一位名叫严阳的修行人来见赵州禅师。他和赵州禅师见面后,先是礼节性的对了一番话。然后,他对赵州禅师说:“禅师,我今天来见你,什么东西都没有带。” [size=+0]
[size=+0]


    赵州禅师说:“哦,你放下吧。”
    听了赵州禅师的回答,严阳感到困惑。他以为赵州禅师听错了,于是摊开双手给赵州禅师看,“今天我来,什么东西都没有带来,还能放下什么呢?”
    赵州禅师微微一笑,“是啊,你什么东西都没带来,可是你仍然有放不下的,那么它是什么呢?既然你实在放不下,就担着吧。”

    感悟:有人以为,把手中、肩上或心中的一样东西放下来,就是“放下”。这是对“放下”的最大误解。
    真正的放下,是了悟缘起的诸法本性是空、一切不可得,执著、攀缘之心自然脱落——一旦了悟了诸法实相,自然就是放下:既无能放之人、也无所放之物、更无放下之事!
    真正的放下,就是布施波罗蜜,就是持戒波罗蜜,就是忍辱波罗蜜,就是精进波罗蜜,就是禅定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
    放下就是提起,提起的当下就是放下:老和尚正在背女子过河,而心中却没有男女相、持戒犯戒相、善恶相,他虽背着女子,心里却已放下——既无能背之我、也无所背之女、更无背人之事;小和尚没有背女子,而心中却有强烈的男女相、持戒犯戒相、善恶相,他始终在背着那个女子——我们哪个又不是如此呢?
    正因为诸佛菩萨了悟诸法皆空,心无挂碍,才会发出无尽的悲愿。于是就有地藏王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观世音菩萨的闻声而救度一切众生、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等等,这才是真正的提起,也才是真正的放下——“修习空花万行,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
    如果觉得确实有个东西——或污染、或客尘、或烦恼、或罪恶、或妄想、或无明、或生死、或我相等,需要放下的话,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我们永远不会真的放下——不是真有个东西在障碍自己,而完全是自己的这种观念障碍了自己!是故,《心经》上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也正是神秀与慧能大师的差距:
    一个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神秀将妄想、烦恼、客尘等当成实有之物,要将它们除去、放下,从而导致自己与客尘的对立,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具足。其实,哪里真有妄想、烦恼、客尘?这些皆是缘起之法,而本性为空。
    另一个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大师单刀直入,既无能“拂拭”之我,也无所“拂拭”之尘埃,更无“拂拭”之事,都是自寻烦恼,正如禅宗祖师常说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万法本闲,唯人自闹!
    当然,六祖是在听五祖讲《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大彻大悟的。“无所住”就是放下,是体;“生其心”就是提起,是用。虽无住而能生心,虽生心却当下无住。这才是佛法的奥妙。
   古德说“我若无心于万物,何方万物常围绕?”所以,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我们做什么、怎么做,而是我们心中是否有执著:若无执著,一切皆是佛法;若有执着,一切皆是魔法。[size=+0]

    悟道之人,语默动静、扬眉顺目、举手投足、乃至打人骂人,无一不是佛事,无一不是功德;而我们众生,正如《地藏经》所说: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恶。原因就在于是否执著,能否放下。  

[size=+0]
*****当你关心他人的时候,你就在关心着你自己;当你帮助他人的时候,你就在帮助着你自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俺会心理网 ( 皖ICP备14007449号-5  

GMT+8, 2024-11-15 10:43 , Processed in 1.25924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