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女大学生作为现代知识女性,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除需要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作能力之外,自信、自尊自爱等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她们事业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女大学生 心理健康 策略
—、心理健康及标准
随着社会人口增加,就业困难,竞争压力加剧,人们心理的压力和问题越来越多。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调查的资料表明,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估计每年全世界至少有4000万人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和脑疾病,3亿人患有较轻的心理疾病。我国对12.6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患病率高达20.3%。健康心理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和焦点,它也是人们取得事业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在其宪章中把健康明确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日臻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2001年3月<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一书,提出了7条标准,(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悦纳自己,(3)能调控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二、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女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生理和性别的差异,步入大学之后的她们,在学习、交友恋爱、求职择业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如不及时疏导,会影响她们身体、心理健康和正常的学习。
1、学习心理问题
学习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方法不当、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等原因引起的心理困惑。上大学是许多女大学生的终极目标,进入大学课堂之后,新的目标尚未形成,就出现了迷茫彷徨等心理状况;还有的学生,中学时代一直是学校的尖子,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家长的夸奖,自我感觉良好。进入大学后,原有的优越感不明显或消失,学习上再遇到困难问题,自信心马上下降,甚至产生严重的自卑感;有的学生,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不当,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心理压力加大;还有部分学生,没有读到自己理想的专业,心理不舒畅,也没有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目前的专业,导致学习吃力,效果不佳。过度焦虑导致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僵化,严重影响女大学生的健康。
2、恋爱交友问题
德国诗人哥德曾说过:“哪个青年男子不善钟情,哪个妙龄少女不善怀春?”大学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龄,一起学习生活的男女大学生容易萌生爱情。部分女生生活经验不足,经历单纯,恋爱观不成熟,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现在学生中流行这样的观念:大学时代没有谈过恋爱绝对是一种遗憾;到二年级还没有谈恋爱的女生没有魅力、没有本事等等。一些女生就因恋爱过程中发生矛盾苦恼;因失恋苦恼;因单相思苦恼,因想恋爱而不会恋爱苦恼;因不想恋爱但迫与周围的闲言碎语而烦心;还有女生因恋爱失身而害怕等。
3、求职择业的压力
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毕业分配被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所代替。他们入校之时就是她们开始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和前途担心之日,她们的师哥、师姐,尤其是师姐们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不合理现象,性别歧视现象,专业受限等,造成她们不良心理。
三、健康心理策略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一个人要健康,生活方式的因素占60%,医疗条件占8%,遗传占15%,还有其他因素。什么是良好的生活方式?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维多利亚宣言中告诉我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人类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与我们同行的是知识经济时代。女大学生作为现代知识女性,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除培养自己宽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作能力外,调整心态,拥有健康的心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建立自信
自信,也叫自信心,它是人们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承担的任务而产生自我体验。
自信心的建立一方面源于自我评价。在自我评价中,一类是自我评价较低者—自卑者,她们会觉得事事不如人,相貌平平,自己家境不好,学习成绩也不如别人等,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动摇和怀疑,缺乏自信心,甚至悲观厌世;一类是自高自大者,她们会觉得自己是千里挑一的,相貌不错,家庭条件好,别人都羡慕、妒忌我,往往唯我独尊,看问题比较偏激、自私、狭隘,但做起事情来又眼高手低,理想脱离现实,而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悲观,丧失信心。自高自大深处就包含着自卑。所以,这两种体验都是非常有害的。马克思17岁就读波恩大学时说过,妄自菲薄是毒蛇,它永远啮噬着我们的心灵,吮吸着其中滋润我们生命的血,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自信的建立另一方面还源于他人的评价,源于他人客观正确的评价。心理学中有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在某高校中的一个实验是:在大学低年级选了一个成绩平平,其它条件也一般的女学生。专家们告诉老师和同学们,这个女生具有几方面优异发展的特殊资质,并嘱咐保密。结果,师生们对她的看法发生了变化,老师对她的要求有所提高,同学们也愿意接近她。这个女生倍受感染,自信心倍增,经过多方的努力,一年之后,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穿衣打扮上都与从前不同,甚至外貌和举止都出落得优美动人了。
作为现代社会的知识女性,女大学生应该抱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能客观地评价自我,首先是接纳自己、然后发现自己、挖掘自我的优势,寻找机会,创造条件,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女生们最不应该的是不想成为自己,而想成为别人。再有,作为现代社会的人,每个人的行为往往受社会或他人的期待知觉和影响。如果周围人对自己表示尊重和友爱时,有较好的期待时,人们的自信心往往就会提高,也会做出努力来适应这种期待。因此,作为女大学生,作为知识女性,更要用理解和宽容对待别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环境。一个善良、聪明的女生总是自信的,而自信快乐又会使女生美丽健康。
(二)保持自尊
自尊,也叫自尊心,也叫人格尊严。自爱就是爱惜自己,自己尊重自己,它们都是一个人看得起自己,同时,也要求别人看得起自己的心理倾向。 它是我们人类自我意识的最高表现,是我们美丽人生的一面旗帜,因此,在某种情况下,它比我们生命还重要。
在人类社会中,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是最重要的两项活动。作为学生,作为女大学生,学习活动是主要的活动,也是为了自己将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进行的活动。社会交往也必不可少。师生交往、同学交往、朋友交往等等。在远离父母家人的日子,在成长的日子,在不断学习求索取的日子,友谊会成为最可贵和难忘的……正常的、良好的男女同学或朋友的交往,会给学生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和几分浪漫;不当的交往,会给学生生活带来灾难。男女朋友、同学之间的交往,要适度,适时。而交往适度适时的标准和关键取决于女同学的态度——自尊、自爱、自制。
(1)适度
所谓自尊者,人尊之;自爱者,人爱之。同学、朋友间的交往,人格是平等的,是相互尊重、理解;相互关心、爱护,才能共同的发展。交往不是交换,不是用金钱换友谊,不是用身体换金钱,不是用身体换友谊、换地位。现代知识女性的美在于:无论在工作或生活中,都能保持积极、健康的自我人格。
(2)适时
保尔·柯察金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青春也只有一次,而且短暂,因此,青春更是极为珍贵的,是最为美丽的。
朋友、同学交往,只是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女大学生应该珍视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机会;懂得父母为确保学生读书,做出的努力和牺牲。女大学生们就不能以牺牲自己的学习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自己的青春时光为代价。
(3)自制
在女孩儿的生活中,会有许多诱惑和选择。而自己始终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什么,不茫然,不随波逐流,在坚持自我目标中义无旁鹜。应该懂得理想之外的诱惑,懂得用正面的力量去释放孤独,懂得用踏实、努力去实现青春的激情。这样的生命单纯、健康、自由又充满理性的光彩。
(三)自强、自立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女大学生,不论是否谈论理想,每一个人无一例外对自己的人生道路都有一个设计。这种设计追求就是人生理想的具体体现。问题不在于要不要人生理想,而在于要什么样的理想?什么样的理想是有价值的、崇高的、值得我们追求的?
首先在于自强自立。生活的实质在于自强自立。女人也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和建设者。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就意味着女大学生应该具有独立生活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不指望过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生活。做自己的主人,能吃苦,肯吃苦,在艰苦的学习和生活中寻找发展自我的机会,以自己独立的人格身份、独立的经济地位参与社会的竞争,用自己的双手奏响自己生活乐章的最强音。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居文沛,在上海音乐学院读二年级时,独立担任电视剧《绿卡族》作曲。她说:“我深切地爱着音乐。在自己的孤独中,在熙攘的人群中,我照样地爱你、爱你,怀着那样的深情,那是思念中的思念,执著中的执著。”
其次是服务社会。一个人活着,总要想着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民族做出一定的贡献,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如果只考虑自己,那必定心胸狭隘、鼠目寸光,生活极不愉快。再有,人是社会的人,社会不能发展,个人的自我就不可能展示、发展和实现。自我聪明才智的发挥必定受到限制。爱因斯坦说得好:“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到实际是短暂而又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四)疏泄不良情绪
不良情绪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降低人体的防御、稳定、免疫等功能使人体容易产生疾病。女大学生可以通过认知调整法调整认知;心情郁闷时,可以找朋友、老师、家长倾诉,可以采用音乐疗法,可以找心理医生咨询治疗,甚至可以选择大哭一场渲泄不良情绪。然后再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工作、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教育艺术》2001.6—7期;
2、《试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李惠荣、吴建宁;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版),1999.12期;
3、《青年文摘》,2001.7—12期;
4、《试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李莉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01.3;
5、《思想道德修养》,湖北省教育委员会组编,200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