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会心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50|回复: 0

关于自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7 0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社会学家Durkheim 把自杀定义为由死者自己的行为引起的死亡,死者在行动前知道死亡的后果。日本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加藤正明博士认为自杀是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成熟人格的个体,出于自身的思考,以死亡为目的的行为。
大西义卫博士根据3000多名自杀者的文献记录,对自杀行为进行了如下分类
单数自杀:自发的 牺牲的 强制的 自我的 反抗的 虚荣的 精神异常的 间接的

复数自杀:恋爱自杀 连接自杀 共同自杀

大学生自杀现象简要分析

自杀,对于我们来说好像是一个虚无飘渺的话题。很少有人会认为自己在现有的正常状况下会选择自杀来得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但是实际上,自杀是一个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构成破坏性威胁的问题。近年来,大学生中自杀死亡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其危害与后果极为严重。该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的身心处在青年期(成形阶段);另一方面,脑力劳动是他们的主要活动方式,用脑的频繁性和复杂性影响着他们心理的变化和发展。此外,他们的内心世界也相对较为复杂。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他们的心理境界、需求、思想和价值观念等等容易走向极端,产生偏执的行为。
  自杀是指主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的自杀,都有心理上的问题在背后“推波助澜”。

一、自杀过程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触发机制的形成。个别学生在遇到挫折或打击时,为逃避现实,将自杀作为寻求解脱的手段。而这些打击一般包括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爱情问题、身体状况、家庭问题等等。
  第二阶段,心理矛盾冲突时期。自杀动机产生后 ,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杀者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难以最终作出自杀决定。在这个时期,自杀者会经常谈论与自杀有关的话题,暗示自杀,或以自杀来威胁别人,从而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实际上,我们可以把这些看作是自杀者发出的寻求帮助或引起别人注意的信号。此时,如果能及时得到他人的关注,或在他人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杀者很可能就会减轻或打消自杀的企图。但周围的人往往认为常喊着要自杀的人其实只是说着玩玩,不会真去自杀,因而不太关注自杀者所发出的信号,以致痛失救助良机。
  第三阶段,自杀者的“平静”阶段。在这一阶段,自杀者似乎已从困扰中解脱出来,不再像这青年那样谈论或暗示自杀,情绪好转,显得平静。这样周围的人真以为他的心理状态的确好转了,从而放松警惕。但这往往是自杀态度已经坚定不移的一种表现。因为发展到这个阶段 ,自杀者认为自己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再为生与死的选择而苦恼。因此他们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甚至表现出各方面的平静。目的可能是为了摆脱旁人对其自杀行为的阻碍和干预。
  第四阶段,实施阶段。这是自杀行为的完成时期。自杀者会通过各种不同的自杀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但也有一些自杀未遂,会被目击者所救助,最后摆脱心理阴影。
  记得在大一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上,古南永老师就讲了一个我们中山大学以前的一个真实的案例:据我记忆好像是几届之前,计算机系有一名男生跳楼自杀了。他家境一般,是以高分考入中大的,但是性格内向,平常和同学的交往比较少。说起事情的发端,是由一台电脑引起的。当时,由于专业课的需要和班里同学相继购买电脑的风潮,他也开始想要一台自己的电脑。但是由于他本人对于装机知识的不了解,买回了一台“烂机”。这台电脑经常死机,不能够正常使用。舍友看到后就提醒他,说他的电脑有可能是用别人用过的二手零件组装的。这就在他心里落下了心病。后来他虽然也找过电脑商要求退货,但商家矢口否认。最后也没有结果。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电脑照样还是“瘫痪”在自己的桌子上。这对于家里并不富裕的他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就因为这件事,舍友和同学有时会嘲笑他一番,虽然他在表面上不作声,但心里早已有了一个解不开的圪塔。后来他的哥哥来学校看他,知道这件事后也责怪他,说他笨。本以为可以得到安慰的他经过这件事心情又雪上加霜。再加上后来学习成绩的不理想,让他从一个一直以来的“尖子生”落为大家眼中的差等生。这就使他有了自杀的念头。随着与同学同学的交往的日益稀少和心里的压力过大,使得他不能在最关键的时期得到适当的劝慰,最后走上了自杀的不归路。
  其实在我们的眼中,一台电脑本不可能成为自杀的绝对理由,但是由于各种“涌流”的汇集,最后就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二、简要分析
  引起自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社会、家庭和学校等方面。但是外因总是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心理因素对于自杀行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从之前笔者阅读的文献资料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人格障碍和情绪失调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而大学生对挫折的不良认知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低也是导致自杀的又一原因。
  而在各种情绪和人格因素中,抑郁、悲观、自卑是最容易引起自杀行为的三种因素,也是存在于大学生中最常见的诱发因素。上文中的那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惨剧就是最好的证明。那名学生之所以在最后选择跳楼自杀,就是因为心理上的抑郁、悲观和自卑在作祟。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问题。抑郁在行为上表现为丧失学习和工作的兴趣及动力 ,无精打采,拒绝交际,回避朋友,并在生理上伴随着食欲减退、失眠等不良反应。大多数学生都多少有过这种消极情绪,但体验的时间比较短暂,随着时过境迁也就消失了。但其中也有少数性格内向、孤僻、承受挫折能力低的学生容易长期陷入抑郁状态,严重者最后就会产生自杀行为。
  悲观表现为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常常带着幼稚、消极的心理观察社会和对待人生。因此,当理想和现实一旦发生矛盾冲突时,悲观者便垂头丧气,感到前途渺茫,最终对人生失去信心,走上厌世轻生的道路。其中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便是青年期的常见的主要心理矛盾之一。
  自卑,表现为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看不起自己,并且认为自己会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因而终日忧虑不安、抑郁沮丧乃至自暴自弃。其实这种心态只要经过努力,重新评价自我,积极进行自我调节就能够纠正。
  人们常说:“挫折是通向成功的铺路石”。但是,在真正遇到的时候,每个人在对待挫折的态度上是不同的。在大学生中,一般大家对于挫折都认为是不应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大家认为大学生活应是丰富多彩、充满快乐的,大学学习也应是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同样也应是和谐的;而对于实际到来的挫折,就缺乏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二是以某方面的挫折来否定整个自我。学习成绩是最突出的方面之一。有些同学往往将学习成绩看得太重,一旦成绩落后,就万念俱灰。三是大学生把某一次挫折的后果想象得非常可怕,对挫折缺乏正确的认识。这就容易使得学生陷入扭曲的深想而不能自拔。

三、预防措施:
  国家和社会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积极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环境。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学校要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
  1 、保证大学生与正直、善良、心理健康的人接触,以利于培养其积极的情绪;
  2 、为大学生提供健康情绪的表达机会,使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合理宣泄,以免破坏性地爆发;
  3、给大学生的社会行为创造成功的机会,以免长期遭受挫折和内心冲突;
  4、培养大学生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帮助他们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5、教育学生认识社会的复杂性,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耐挫力;
  6、让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适当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锻炼自我生存、适应能力。
  再有就是学校要设立一些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这一点笔者个人认为中大就做的很好。开设心里辅导课程和咨询办公室,帮助大家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在此表示支持和感谢。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从我们大学生自身的认识和锻炼入手。大家要端正自己的生活态度,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俺会心理网 ( 皖ICP备14007449号-5  

GMT+8, 2024-11-15 12:52 , Processed in 4.19941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