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6-29 20: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4 边缘人格障碍者的临床表现
4 1 自我身份认同紊乱(Self-identity) 缺乏自我目标和自我价值感,低自尊,对诸如“我是谁?”、“我是怎么样的人?”、“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缺乏思考和答案。这种自我身份认同的紊乱往往开始与青春期,而边缘人格障碍患者显然出现了自我身份认同的滞后,长期停留在混乱的阶段,其自我意象不连续一致,且互相矛盾。这反映为他们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4 2 不稳定的、快速变化的心境。患者往往有强烈的焦虑情绪,很容易愤怒、悲哀、羞耻感、惊慌、恐惧和兴奋感和全能感之间摇摆不定。往往会被长期的、慢性的、弥漫的空虚感和孤独感包围。心境状态有快速多变的特点。特别在遭遇到应激性事件时,患者极易出现短暂发作性的紧张焦虑、易激惹、惊恐、绝望和愤怒。但是其情绪往往缺乏抑郁症所特有的持久悲哀、内疚感和感染力,也没有生物学特征性症状如早醒、体重减轻等。
4 3 显著的分离焦虑 他们被形容成“手拿脐带走进生活,时刻在找地方接上去”。非常害怕孤独和被人抛弃。对抛弃、分离异常敏感,千方百计地避免分离情景,如用乞求甚至自杀等威胁。对孤独非常害怕,缺乏自我安慰能力,往往需要通过各种刺激性行为和物质如饮酒,滥交、吸毒等来排遣空虚孤独感。
4 4 冲突的亲密关系 他们在亲密关系中会在两个极端间摆动,一方面非常依赖对方,一方面又总是和亲近的人争吵。一会觉得对方天下第一,一会又把对方说的一文不值,反复的关系破裂,人际关系中冲突不断,和他们相处的人经常会感觉很累,但是又无法抽身而出。
4 5 冲动性(impulsivity) 常见的冲动行为有酗酒、大肆挥霍、赌博、偷窃、药物滥用、贪食、淫乱等。50% ~70% 的患者有过冲动性的自毁、自杀行为,8 ~10%的患者自杀成功,是一种高自杀率的疾病。突发性的暴怒、毁物、斗殴、骂人也是常见的冲动行为。
4 6 应激性的精神病性症状 在应激情况下,容易出现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牵连观念,如短暂的或情景性的、似乎有现实基础的错觉或幻觉等,一般来说这些症状
比较轻微,历时短暂,精神压力解除后能很快缓解,抗精神病药物也有效。
5 具有权威性的诊断标准
针对边缘人格障碍的最具有权威性的诊断标准是DSM-IV(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这个诊断标准首先是起源于1967年,在精神分析师Stern 和Knight 的工作基础上, Kernberg 提出了边缘人格结构(borderline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 ,BPO) 的概念。边缘人格结构包括了多种的严重人格障碍,这些人格障碍的共有特点是:1)身份认同弥散 (identity diffusion); 2) 原始防御机制,如分裂、理想化、否认、投射、付诸行动和投射认同; 3)现实检验能力一般来说是好的,但是很难承受变动和失败。在这个基础上,1975年,Gunderson & Singer 回顾了以往有关边缘人格的临床观察的研究,并提出了几个描述性的标准,包括情绪烦躁,冲动行为,人际关系不佳,精神病样的认知,社会不适应。并发展了一个半结构性的研究工具 DIB(the Diagnostic Interview for Borderlines )。1978年,Gunderson & Kolb等利用DIB对33例边缘人格患者进行统计研究,确定了7条诊断标准。 1979年,Spitzer, Kernberg, Grinker等人又进一步进行了大样本的研究,确定了BPD的八条诊断标准,供1980年的DSM-III使用。到了1994年,对DSM-III的诊断标准进行了300多项研究,终于确定了现在的边缘人格障碍BPD的九条诊断标准。
.DSM-IV-TR边缘性人格障碍诊断的症状标准
一种表现为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同时有明显冲动性的行为模式,开始于成年早期,出现在各种情境中,至少有下述5 项特征:
1.疯狂地努力以避免真正或想象中的被抛弃(不包括第5项中的自杀或自伤)。
2.一种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其特征为在理想化和贬低这两个极端之间变化。
3.身份(认同)的紊乱: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出现明显的、持续的不稳定(注:不包括正常的青春期时的不确定性)。
4.至少在两个对自己有潜在损害的方面有冲动性 (例如:花钱、性、物质滥用、鲁莽驾驶、暴食)(不包括第5项中的自杀或自伤行为)。
5.反复的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自杀威胁,或者是自伤行为。
6.明显的心境反应引起情感不稳定 (例如:严重的发作性的烦躁不安、易激惹,或焦虑,通常持续几个小时且很少超过几天)。
7.长期的空虚感。
8.不恰当的强烈的愤怒,或难以控制愤怒 (如:频繁地发脾气,不断地生气,反复地打架)。
9.短暂的、与应激相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性症状。
由于研究和确诊边缘人格障碍的诊断工具有很多,除了上述的DIB外,还有DIPDIV(Diagnostic Interview for DSM-IV Personality Disorders ), IPDE(the International Personality Disorder Examination),SIDP-IV (the 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DSM-IV Personality), PDI-IV(the Personality Disorder Interview – IV), SCID-II(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 Axis II Personality Disorders)等。其中临床研究运用最广泛的自然是SCID-II和DIB-R,这两个工具已经有中文译本。而且前者作了信、效度检验。
6 治疗
边缘人格障碍的治疗模式以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为主。由于目前还没有开发出全面有效,针对性高的治疗边缘人格障碍的药物,故心理治疗受到了精神病学界的广泛关注。
6 1 心理治疗
目前针对边缘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模型有十几种。其中唯一得到最多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是辩证行为治疗(Dialectic behavior therapy , DBT)。虽然对辩证行为治疗的RCT(随机对照实验)仍然存在着流行病学方法上的不足,但是目前仍然按照循证医学的观点,仍然是边缘人格障碍的首选疗法。
另外一个有RCT试验支持其疗效的疗法是Bateman和Fonagy的部分住院治疗,这是一个综合系统的治疗体系,类似于DBT,其核心的个别治疗是动力学倾向的,被称为精神基础治疗(mentalization-based therapy, MBT)。但是MBT目前只有一个RCT研究支持其疗效。
贝克认知疗法,图式疗法(Schema therapy), Stevenson and Meares 的现代自体心理学疗法都做了临床试验,证明其有效,但是都不符合RCT的要求。
移情焦点治疗(Transference-focused psychotherapy, TFP)正在做RCT,预试验的疗效不错,正式的RCT报告尚未发表。
有两项研究结果证明了集体治疗对边缘人格障碍者的疗效,但是,这两项研究的对照组设置都存在问题。
其他临床上常有的心理治疗技术如关系管理心理治疗,社会行为结构化评估,自我管理治疗、Gunderson的家庭心理教育等都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Perrry等总结了对人格障碍的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并使用了荟萃分析,结果是心理治疗的确对人格障碍有效。但是这个荟萃分析中的很多研究都不是RCT。
6 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研究仍然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缺乏有质量的RCT研究。主要是传统的“临床研究”。有三项研究发现奥兰杂平(olanzapine )对边缘人格的冲动性有效果。Coccaro(1997)和Thomas(2002)的研究显示,5一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如氟西汀、舍曲林控制情绪障碍和冲动行为有效,如迅速变幻的情绪、愤怒、冲动性攻击和自伤。用量与治疗抑郁障碍的剂量相当。但是过高剂量的SSRI相反会增加患者的自伤行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也用来控制情绪症状、敌意和由情绪不稳引起的冲动行为。目前已经较少有临床医师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治疗边缘人格障碍者,Cowdry(1988)的研究发现此类药物似乎使患者的自杀和行为失控增加,但是实际上这是三环类药物究竟有无效果是缺乏足够的证据的。同样,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心境稳定剂,其疗效也是缺乏循证的。只有一项RCT来验证碳酸锂对边缘人格障碍的疗效,结果是无效。Stein(1995)和Hollander(2001)的研究证明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等情绪稳定剂和抗癫痫药能有效地控制冲动性行为,可能也有调节情绪的作用。最近也有一项RCT研究证明拉莫三嗪对控制冲动行为有效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对边缘人格障碍的病因、病理、诊断的研究非常多,但是治疗学方面的研究仍然非常少,高质量的RCT研究更是罕见。这和针对抑郁障碍的治疗学研究有不少RCT和高质量的荟萃分析证明其治疗手段的科学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精神科的临床工作中,许多诊疗手段还停留在经验医学的时代。
7 关于边缘性人格状态
边缘状态的青少年随着心理治疗科普工作的开展和心理咨询诊所的增加,以后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过程中会经常遇到,但是现在明确区分边缘状态的青少年和其他青少年还是重要的。
边缘状态的青少年就是在青少年中也是“很边缘化”的。
简单的说,如果你发现一个青少年符合或接近边缘人格障碍诊断标准,但是年龄不符合,就要考虑这个人是不是边缘状态。
7 1 边缘性人格状态青少年的诊断
查病史 注意创伤史。
看父母 尤其注意母亲的创伤史。
对症状 其实边缘青少年的症状就是边缘人格障碍者的症状,不过是付诸行动、性倒错、学业困难具有青春期的特点而已。对中国人来说,要注意网络依赖。
防御 主要的防御机制不是理想化,贬低,克制,禁欲,而是分裂以及和分裂相关的原始化机制。
焦虑 主要是分离(被害)焦虑,而不是青春期的阉割(超我)焦虑为主,分离焦虑为辅的情况。
综上所述,边缘性人格障碍在少年时期会以边缘性人格状态出现,出现的原因精神分析学者认为与少年时期心理状态或是在这个时期要解决的课题相关:1 这是一个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其心理状态受到了生理成熟的重大影响;2 俄狄浦斯情结被重新激活;3 总的趋势是行动胜过语言;4 自恋利比多增加;5 对父母的利比多灌注脱离,转换为对新客体的利比多灌注;6 同伴小组在利比多灌注的脱离和转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7 青春期包括了对过去客体及童年的哀悼。
7 2 边缘状态的青少年的特点有:
无法忍耐困惑,情感不成熟,发育不完全,无法控制本我的冲动,缺乏社会适应。
由于多种神经症症状的影响,往往难下诊断。
缺乏与现实的真实联系。
无法忍受孤独。
退缩到幻想生活中,或者有暴发性的暴怒。在暴怒的时候他们往往失去了现实感并且变得好像他们真的在对抗一种攻击一样。
8 讨论
对青少年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研究目前主要在医学界,从上文中我们了解到边缘性人格障碍起病于少年时期,在少年时期已经处于边缘人格状态,学校心理咨询注重这一层面的工作,可以使1——2%的边缘人格障碍率下降,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对处于边缘性人格状态的学生在中学、大学阶段是最佳的矫正时期,一旦错过这一时期,将会以边缘性人格障碍出现在社会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