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会心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69|回复: 1

[杂谈] 圣人的气质和人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4 00: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很高大、很可敬,同时也很可爱、很可亲。
  中国历史上的圣人是少之又少,在孔子以后出了一个孟子,孟子就只能称亚圣,不能再叫圣人了。后来还出现了其他方面的圣人,比如说书圣、画圣、医圣,某一方面的顶尖高手,我们把他们称为某一方面的圣人。但是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几乎再没有过了。那么,孔子这样的圣人跟这些圣人有什么区别呢?孔子这样的圣人是道德上的圣人,学问上的圣人,思想上的圣人。我今天给大家讲的就是孔子的气质和精神。
  孔子的学生颜回曾经非常感慨地说:“我跟着老师学习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看看老师在前方,我追过去了,他忽然又在后边。我仰望他,越望越高。我想钻研他的学问,越钻研越觉得他的学问难以吃透。”这是孔子最得意、学问最好的学生对孔子的感觉。
  我们可能会觉得,圣人是高高在上的,不苟言笑的,我们只能对他敬而远之。我今天讲孔子的气质和精神,是希望让大家知道孔子不仅仅很可敬,而且有时候很可爱、可亲。你和孔子在一起不会感觉有压力,你固然感觉到他很高大,但是你在他面前没有什么压力,他有这样的气质。我今天就从这个方面来讲讲孔子的性情、气质、精神。
  孔子的威严来自他的道德,他的学问,他的人格魅力,而不是他严格的态度。
  首先我想讲一下孔子的洒脱。在公开场合,孔子是很严肃的,比如在鲁国的朝廷上,该严肃的时候他一定是非常严肃的,该认真的时候他一定是非常认真的。在朝廷决定大事的时候,在祭祀的场合,比如说到太庙里祭祀祖先,在这个时候他一丝不苟。虽然他非常熟悉祭祀时的每一个细节,但是他主持祭祀的时候,每到一个环节,他都要问一遍:是这样吗?但是在日常生活里,他是非常轻松和洒脱的。孔子家里比较宽松、随便,学生到他家里去,他会叫学生坐下来,这时候他不会跟学生谈道德学问,他会谈家常,所以他很随和,非常温和。但是,你又会感到这温和里有严厉,你在他面前不敢做作,不敢放肆。这当然不是因为他摆着个面孔,而是你觉得在他面前,你如果放肆你就显得太轻狂。孔子的威严来自他的道德,他的学问,他的人格魅力,而不是他严格的态度。
  孔子说过,君子有三畏。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对三件事物是敬畏的,第一是天命,第二是大人,第三是圣人。孔子的意思是说,我们在这个社会里总要对有些东西表示敬重,你不可能在任何场合下都那么放得开,你在真正有学问的人面前,真正有道德的人面前,真正有威望的人面前,一定是有一点点拘谨的,你那一点点的拘谨不但不会让你显得不成熟,恰恰可以显出你这个人很可爱。
  孔子不是一个古板的人,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颜回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颜回这个人非常讲信义,他在这一点上已经超过我。”子夏接着又问子贡怎么样,孔子说:“子贡的聪明超过了我。”然后子夏又问子路怎么样,孔子说子路的勇敢超过了自己。接着子夏又问子张怎么样,孔子说:“这个人在庄重这点上超过了我。”子夏觉得奇怪:“老师啊,他们都超过了你,那么为什么你做老师,他们做学生啊?他们凭什么服你啊?”孔子告诉他:“颜回很讲信义,但是他不知道灵活;子贡聪明,但是他不知道做事有时不能光靠聪明,有时要有一点笨劲;子路很勇敢,但是他不知道人有时应该胆子小一点;子张很庄重,但是他没有我随和。所以他们在某一方面超过了我,但是我比他们更全面。”
  信义、勇敢、聪明、庄重,孔子讲的这四点都是优点,但是他不执著于一端,他知道变化,这样的人就有弹性。
  “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是孔子的特点。
  子禽问子贡:“夫子每到一个国家,都必定得知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他是如何知道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良、恭、俭、让而获得的。”“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特点。这五个字很重要,不光圣人要做到这五个字,我们一般人如果要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受人尊敬的人,被人喜欢的人,都应该至少部分具有这五个特点。
  “温”,是说对别人要温和,不要太严厉,要尽量宽容别人的缺点。孔子一再告诫学生,可以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要求别人严格。据说孔子年轻时到洛阳见了老子,分别的时候老子送他几句话,其中一句就是说有些人很聪明,明察秋毫,但往往下场都很惨,甚至死于非命。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人很容易发现别人的弱点,揭发别人的弱点。所以聪明是优点,但运用不当就是缺点。孔子的个性有“温、良、恭、俭、让”这五个特点,所以别人跟他相处的时候,没有觉得他是一个圣人而在他面前手足无措。
  孔子为人随和、有弹性,处理问题不古板,会变通。
  孔子对别人很随和。鲁国有一个人非常吝啬,家里的东西都是破破烂烂的,他有一天自己在家里用一个破罐子煮了一点吃的东西,自己尝了一口,觉得很好吃。他想起孔子住在自己旁边,就拿了一只破碗,盛了一碗恭恭敬敬地端过来给孔子。孔子很高兴,但他的弟子们觉得很奇怪。孔子说:“我们不能看他送来的东西好不好,要看他的态度好不好。他觉得很好吃,然后送给我。你看,这个心多诚啊!”孔子在普通人面前没有架子,他讲原则,不会接受别人的东西。孔子有一次到楚国,有一个打鱼的人给他送了一条鱼,孔子觉得无功不受禄,跟他没什么关系,不能接受,拒绝不要。打鱼的人说:“我打了很多鱼,自己吃不完,如果拿到市场上去卖,市场比较远,还没走到市场这鱼就腐烂了。我想,与其扔掉,还不如送给你这样的圣人吃。”孔子一听,好啊,就收下了鱼。这就是处理问题的弹性,一开始不接受是对的,但是别人讲出充分的道理以后就要接受,你不能拒人于千里之外。做人要有弹性,孔子这一点处理得非常好,这样就随和啦。
  孔子讲过这样一段话:言必信,行必果,是志向不大,胸襟不宽,眼界不高的人。孔子说这种人也不错,但是境界不高。为什么呢?关键在于中间的两个字“必”,一定是这样,那就不好了。孔子最反对的四个字里就有一个“必”字。孔子有一次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经过某地时被当地人包围了,当地人提出:你孔先生只要答应不到卫国去,我们就放你走。孔子就答应不到卫国去。但这边包围圈一撤,那边孔子马车一赶:“走,我们到卫国去。”连孔子的学生都想不通:“老师,你怎么能说话不算数呢?”孔子说:“刚才我们是被逼着定协议的,难道我们还要执行吗?”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很多事情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情境,原则是对的,但要有变通。
  孔子很温和,人们在他面前没有什么压力,就是因为他不是那么古板。他有一次评价了历史上的七个有名的贤人,这七个贤人都有他们的优点,有的人特别讲信义,有的人特别讲洁身自好。然后有人就问孔子:“你把这七个人都评价了一番,你怎么样啊?”孔子说:“我跟他们都不一样,我是无可无不可。”听了这样的话,你不要认为孔子是一个毫无原则的人。有原则而又会变通的,这才是圣人。仁义道德的义,这个义实际上就是适宜的宜。你做这件事是合适的就是义,做这件事不合适的就是不义。所以孔子讲过“见得思义”,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你有个一官半职,晚上有人敲你的门进来了,给你送一个大红包,这是得。你看到了这个得,这时你应该马上想一想义,你该不该得,如果你把这一点弄明白了,你就是君子。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义,我们内心里面有仁很重要,但是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有义,看一看你做这个事是不是合适。
  即使身处乱世,孔子仍然从山水和文化艺术中找到了快乐。
  孔子心忧天下,有那么大的负担,有那么大的志向,又承受了那么大的压力,但他仍然是快乐的。天下苍生的苦难都在孔子的担子里挑着,这担子挑上了就卸不下来,真的是任重道远啊!在这样大的压力下,而且那个时代是个乱世,到处都是乱臣贼子,到处都是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仍然能保持他的快乐天性,这确实不容易做到。
  我讲的孔子的这个“乐”和他的“忧”不是一个逻辑层次上的概念。在两万字的《论语》里,找不到一个“苦”字,“苦”和“乐”才是相对的,所以我说他快乐。“忧”是心忧天下,是主动挑过来,为天下苍生而担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不是内心中不愉快。孔子没有苦,他有乐,一直非常快乐。在那样的乱世里,到处都是战争,孔子提倡仁义道德,提倡统治阶级对人民要有仁爱,因而他一再讲要仁。《礼记》上记载,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到齐国去,经过泰山的时候,有一个女人在一个坟墓前哭得非常悲伤。孔子就停下马车问她为什么这么伤心。这个女子告诉他说:“我的公公以前被老虎吃了,接着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吃了,今天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了。”孔子就问她,这地方有这样严重的虎患,为什么还不搬走呢?这个妇女的回答是“无苛政”三个字。孔子对他的弟子们讲:“小子们,你们将来都是从政的人,一定要记住苛政猛于虎啊!”所以在那个时代,孔子才不断地提出要仁。什么叫仁?仁者爱人。
  在这样黑暗的世道中,孔子仍然保持自己的快乐、轻松。他讲过一句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实际上孔子就是在山水里面找到了快乐,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登东山而小鲁。真正有才华的人,有志向的人,有性情的人,他一定是有浪漫情怀的。孔子曾经想过去大海,而且非常浪漫。他说:“我要在这个社会里推广道义,我的道义在这个社会推广不通时,我要离开人群逃到大海上去。乘着小木筏,带着弟子子路,在烟波苍茫之中飘摇。”没有真正的浪漫,你想象不出这样的情景。我今天讲孔子的这种境界,也就是希望大家知道做人有这样的境界,我们内心有这种高贵的东西,只要我们把这高贵的东西发扬光大,我们就有可能达到这种境界。
  孔子经常是快乐的,大自然会给他快乐,山会给他快乐,水会给他快乐,艺术同样会给他快乐。孔子是一个伟大的艺术鉴赏家。我们今天所传下来的《诗经》、《尚书》、《礼记》等六经都是经过孔子整理的。孔子懂音乐,他是那个时代顶尖的音乐家,他的鉴赏能力是一流的。孔子在齐国听人弹了舜时代的一个乐曲《韶乐》,就一定要跟着学,天天跟着演奏,三个月的时间他吃肉都吃不出味道来。一个人能被音乐感动成这个样子,可见其鉴赏能力之高。孔子整理《诗经》,三百零五首皆学而歌之。同时他好古,《论语》里两次提到他好古,即喜欢古代的文化。这不仅让他自己从传统文化里找到了快乐,而且他还让传统文化从他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所以有人说,孔子以前的文化是靠孔子传下来的,孔子以后的文化是靠孔子开创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00: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在追求道义、追求学问中找到了快乐。
  山、水、艺术、文化,这些东西都能给孔子带来快乐,但最能给他带来快乐的是他从自己的道德品行里找到的快乐。有一种快乐是不能被剥夺的,那就是当我们意识到我们自身道德修养的时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读书是快乐的,朋友来是快乐的,即使受委屈了,只要你能够做到不生气,然后你就可以由此证明你的道德修养,你照样是快乐的。这就是孔子的快乐。
  司马迁的《史记》写到了孔子的出身,他是个私生子,三岁时父亲去世了,十七岁时母亲去世了。孔子有个大哥,是个残废人,但不但大哥不能管他,他一辈子都要帮大哥的忙。孔子在鲁国不受重用,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碰壁,到卫国又受到很大的侮辱。孔子一生里受到的侮辱很多,受到的打击也很多,受到的挫折也很多,而且他承受的重担也比我们重得多,但是他仍然是那么的快乐。这里面是有诀窍的,首先他不委屈自己,尤其是他对别人很宽容。孔子不愿意和别人发生争执、冲突,虽然一生受了很多挫折,但没有私仇。他在鲁国执政,跟桑桓在政治立场上是针锋相对的,但是桑桓跟他的私交很不错,这才叫圣人哪!孔子受了卫宁公的侮辱,他回来也要发牢骚啊,但是他的牢骚是怎么发的呢?他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句话很深刻,从一个个别的事情上升到一般了,哲学化了。他把一般的人性弱点说出来了,不光他卫宁公是这样,大家都一样。这样一来,更深刻了,但现实的冲突小了。孔子这样上升为一般以后,避免了跟某一特定个体的冲突,而且他这样的做法有一个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是孔子倾向于从人性的角度来看问题,最终有感慨,也有批判,却没有冲突。
  由于孔子对别人这么宽容,自己就能够快乐。要知道,一个人对别人不宽容,到最后最不快乐的是自己,不给别人活路,你自己就没有活路。当你的内心宽容了别人,对别人没有怨恨的时候,别人固然在你的宽容里得到好处了,但得到好处最多的却肯定是自己,因为你自己内心里干净、轻松了。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个成语叫叶公好龙,就是这个叶公,问子路他老师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敢回答,回来后把这事跟老师说了。孔子说:“你就这样告诉他,我是一个发奋忘食、乐娱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快乐的人。以后谁要问你,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告诉他,老师就是一个快乐的人。”孔子讲,吃一碗粗糙的食物,饮一杯凉水,睡觉时不需睡在高楼大厦里,不需睡在席梦思上,枕头都不需要,快乐就在其中。然后他又讲:“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取得富和贵,我看不上,这些富和贵在我看来像天边的浮云一样,跟我毫不相关。”这很潇洒。
  所以,孔子为什么能快乐、潇洒?因为他把我们常人舍不得的东西舍去了,然后他就追求道义,追求学问,他找到了快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俺会心理网 ( 皖ICP备14007449号-5  

GMT+8, 2024-5-20 13:40 , Processed in 1.20546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