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活动课亟需突破的“瓶颈”问题马鞍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先义
2014年安徽省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论文 中小学心理活动课亟需突破的“瓶颈”问题张先义(马鞍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yeahzhang@163.com) 摘要:心理活动课在中小学已开展有十多年的历史,但心理活动课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定位不准、主题不清、师资不足、活动形式单一、缺乏科学评价等问题。本文将从心理辅导课“是什么、上什么、谁来上、怎么上、哪里上、如何上好”等角度出发,分析制约开展心理活动课的“瓶颈”问题,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关键词:心理活动课 突破 问题引言心理活动课是指心理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通过一系列专门设计的活动或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有效适应社会和健全人格发展的一种形式。当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心理活动课,并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但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心理活动课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十多年的心理活动课的教学经验出发,分析制约心理活动课效果的六大“瓶颈”,期望对提高心理活动课教学的有效性有启发和指导意义。一、心理活动课是什么——对心理活动课的正确定位问题心理活动课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服务于全体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 因此正确定位心理活动课是保证心理活动课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一)心理教育活动课不能上成一般的学科课程。心理活动课不是教师单向的传授知识,而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唱主角,既要通过必要的道理阐述、事实分析、是非辨别等来提高学生的认识,又要通过活动参与、情景设计、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内化为自身的心理素质,激发出自我成长的强烈动机。(二)心理活动课不能上成心理学课程。心理学课程是以心理学体系演绎出来的知识,具有严密的知识结构和内在的逻辑体系所构成的一门课程。而心理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心理结构为基础构建,通过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并通过环境熏陶、活动训练、学科的渗透以及心理咨询等途径来进行实施课程。(三)心理活动课不能上成主题班会课。主题班会课是一种以班主任为主导,围绕某一个主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情景化了的道德认知教育,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和思想对话中进行道德交往,激发道德反应,获得道德体验,促进道德发展的德育类集体教育活动。因此,主题班会课旨在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而心理活动课旨在通过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心理活动课有别于一般的学科课程、心理学课程和主题班会活动或德育课及活动课,其着眼于学生潜能开发,立足于学生成长需要,以学生经验为载体,以活动训练为方式,以自我提升为目标的一门特殊的活动课程。本文获得2014年安徽省基础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对提高心理活动课教学的有效性有启发和指导作用。
下载了,很有用的:)
谢过先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