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半年孩子可能已经焦虑了 专家跟踪研究一年涉及近400案例 建议家长及早疏导 朱世玲 桂香 宗盛 本报记者 魏永 很多家长都以为孩子面对中高考,进入6月份临考前压力才最大,事实并非如此。这段时间前往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咨询舒缓压力的考生明显增多,该院青少年心理科主任钟慧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也发现,考前半年考生心理压力几乎就与考前相同,家长此时就要引起足够重视。 典型案例 总害怕焦虑结果就焦虑 李强(化名)是合肥一所知名省示范高中的高三学生,成绩在班里一直不错。可是在春节前进行的“一模”考试中,他的发挥却并不理想。在跟医生交流时,李强说在考试之前就知道自己可能考不好,因为那段时间感觉压力很大,注意力很难集中。上课听一会儿课,脑子就跑出去了;自己在家看书时,也是这样。 注意力不集中,都想什么去了?“我老是有一个想法,总担心自己考不好,万一考不好怎么办?”李强说,还总是害怕自己考前会焦虑,想着想着就真的焦虑了。而在以往的考试中,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想集中精力却总是控制不住。 而就在前不久,合肥某学校一名高三学生疑因学习压力过大,从高楼上跳了下去。在紧张备考冲刺的时候,这令人痛心的一跳,更把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课题摆到了万千考生和家长的面前。 本报19日还报道了浙江省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的大规模调查,在2710位13岁至18岁中学生中,有47.2%的中学生自我感觉压力过高,普遍存在学习无动力和学习效率低下等情况,而“考试成绩不够理想”“考试要争取好名次”等,则是中学生们最大的压力来源。 深度分析 考前压力其实来得很早 钟慧主任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包括春节前,来进行心理咨询的中高考学生就明显多起来了。每年上半年,从1月份开始,数以万计的初高中毕业班学生连同他们的家庭就进入了备考模式。备考成了整个家庭的生活中心,不仅生活节奏改变,气氛也变得异常紧张。不少家庭取消了正常的出行和交往,甚至春节都不再走亲访友,生怕一点点的变化使孩子分心。 但这样的环境并没有让孩子压力舒缓下来。“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在做一项青少年情绪表达的研究,主要就是对中高考学生进行跟踪研究。”钟慧说,目前已经调查了近400个学生,最大的发现就是,考前焦虑比我们想象中来得要早。 对此,钟慧认为,这种考前焦虑的出现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个人因素如人格特征、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等,以及客观环境因素如学校的氛围、家庭的期望等。个人对考试的性质或重要性估计过高,把升学考试视为“命运之战”,个人名誉、前途、理想、家庭幸福等都与考试成败捆在一起时,无疑会加剧考试焦虑;而家长和老师对考分过分关注,也会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深陷焦虑情绪。 钟慧分析说,轻度的焦虑并不是坏事,相反,考前适度紧张有利于挖掘人的潜能,对成绩的发挥是有利的,但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影响学习效率和临场水平的发挥。中度考试焦虑会导致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重度焦虑则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更大的伤害。 帮助建议 多回忆幸福自信的情景 既然问题出现得早,那就必须及早进行相应的疏导。钟慧提醒家长们注意,以往大家都觉得临考时压力才大,才需要心理疏导,其实现在就要留心孩子日常的举动了,很多反常行为其实就是信号。比如孩子突然反常发脾气,或是某个学科开始出现滑坡,这都可能是征兆。 为帮助孩子降低考试焦虑程度,钟慧建议,首先要正确认识考试焦虑,纠正对考试焦虑的歪曲认知,其次要调整期待水平,强化信心,不要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徒增心理压力。“一些具体的放松技巧也会有所帮助,比如多跟孩子聊天,多回忆那些成功的情景,回忆考得好的时候,增强自信心。” 如果通过考生自己和家长的努力,仍不能缓解焦虑,就要考虑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钟慧说,经过这一年多的研究,初步摸索了一些“考试焦虑综合心理干预”办法,比如采用认知治疗、催眠治疗及家长认知矫正等方式,达到综合干预的目的,还以家庭作业的方式延续治疗效果。 “经过这一年多的调查和诊疗,我们认为及早发现及早引导,效果还是非常好的。”钟慧介绍说,特别是对初三学生,效果非常明显;对高三学生来说,只要发现得早,并能坚持下去,也是有效果的。
原文链接: 合肥晚报2月21日3版http://epaper.hf365.com/hfwb/html/2014-02/21/content_772899.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