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会心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78|回复: 1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7 21: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人格的界定

讲到人格,是指我们在描述一个人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什么特点。这里有三个概念经常容易混淆,一个是人格,指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特点。第二个概念是性格,指的是我们对这个人的特点的评价。换句话来讲,人格是指表现出来的实际上是什么,而性格是我们对这个人表现出的特点的评价,是好还是不好。还有一个概念叫做个性,也是我们经常会用到的一个词,指的是这人有别于其他人的地方,也就是说他的独特性。[1]从这三个概念来看,最基础的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特点。心理学里面讲到人格的时候,它一般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就是这个人跟其他人相比,他的外在行为上的特点,或行为的倾向性。这些特点可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有的,但是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又不同。

第二个方面,人格指的是一种内部的整体性。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在不同的地点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可能是不一样的,但是作为这个人的整体来讲,他又有其内部的一致性。因此讲到人格的时候,既是表现在外在的一种特点,同时也是一种内在的体验,或者内部的一致性。人格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的方式,以及他内心体验的特点。人格实际上就是讲这个人他的特点,而且了解了这样的特点,我们才有可能了解到我们应该如何跟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打交道。

比如说,我们现在比较注重管理理论,对别人的管理应该怎么来进行呢?实际上讲到管理的时候,就是讲我们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问题,而人际关系的表现,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西方人的人际关系和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有它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用一套管理西方人的模式、方法来管理中国人,从直观上来讲肯定是不合适的。就好像说,我们对于一个外向的人应该是比较多地跟他交流,跟他沟通,跟他一起去做一些事情。而跟一个内向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这样的一套方法,可能是不合适的。当我们了解了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之后,首先我们可以了解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与中国的文化的内在联系,同时,我们在跟这样的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也应该针对这样的一些特点来进行。

二、研究人格结构的途径

到目前为止,西方研究人格结构的方式有很多种,也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的人格理论,但是比较引人注目的,或者说有着比较实际的、实证经验支持的人格理论,也就是后面讲的特质理论。在特质理论看来,人的特点是非常多的,但当人们有某一个特点的时候,就一定会有一个词来描写这样的一个特点,而这样的一个词,它最终会落到字典里面去。同时,在人们的进化过程中,在跟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人们的某一个特点,可能会跟他适应环境有着更密切的联系。那么,这个特点跟他适应环境的关系越密切,语言中对这个特点的描述也就越详细,越准确,描述的词可能也就越多,也就越有可能进入到字典里面去。这就是人格研究的“词汇学假设”。[2][3]例如,在中国的语言文字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关于个人特点的描述,比如说“路遥知马力”,“板荡识忠臣”,等等,类似这样的话很多。这说明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能不能找到一个知心的朋友,是非常重要的。这种重要程度越大,这样的词就越多,描写得也就越详细。因此,在某种文化下生活的人们,只要他们有了某一个特点,那么就一定会有一个词来描写这样的一个特点,而且这样的一个词最终要落到字典里面去。

按照这种“词汇学假设”,如果我们想了解人们的所有的特点,我们可以让很多人来描述,最后我们把所有的这些描述都加在一起,这就是人们所有能够表现出来的特点。但是这个做起来很难。有一种办法很复杂,但是也很简单,就是把字典里面所有的用来描写人的特点的形容词,全部挑出来,这些词就代表了人们所能够表现出来的所有的特点。然后再把这些特点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实际上这样的一种做法在西方已经有人采用,并得到了很好的结果。

1936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和奥波特从韦氏国际字典第二版里面,把所有用于描写人的特点的英文形容词全部挑出来,一共是18000多个。然后他们又把这些词进行了分类,有些是描写人们的稳定的特点,有些是描写人们的一种暂时状态,或者人们的行动的,这些都是“一过性”的特点。其中描写稳定特点的词一共是8000多个。[4]通过分析,最终经过了四十多年的努力,研究者们得出了西方人一致认为比较稳定的五个人格特点,这五个人格特点就构成了西方人的人格结构,反映了西方人在描述他们自己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第一,外向性(extroversion)。西方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外在的行为表现,也就是外向还是内向。这个英文的词也很有意思,energetic——是不是充满活力,talkative——是不是非常愿意跟别人交流。也就是说,当描述自己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我留给别人的印象是什么,我的外在表现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愉悦性(agreeableness)。也就是说,我作为一个人,给别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我在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我能不能给别人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也就是说我能不能让别人觉得见到我很高兴。这是西方人的人际关系的特点。

第三,公正性(conscientiousness)。公正性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对待工作和事物的态度,这里包含了一个人的责任,一个人是否很努力,一个人是否很愿意追求成功等。另外,在做事的过程里面,应该遵守的规矩是什么,都包括在这个维度里。

第四,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个体是很容易发生情绪波动呢,还是相对来讲比较平稳。

第五,是西方人比较独特的,就是他的创造性(Openness)。这个维度有很多种描述的办法,有一种叫做opened to new experience或者叫originality,是一种原发性、原创性,它是指这个人有没有高雅的情趣,有没有修养,有没有对新的经验的接受和开放的心态。这是西方人的人格结构。[5]

三、中国人的人格结构

按照人格的词汇学假设,如果将所有用于描写人类行为特点的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选出,通过被试评定和统计分析,应能揭示出中国人的人格结构。1995年,我和我的同事们发表了中文人格形容词的挑选结果。[6]研究采用《现代汉语词典》及其《补编》(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中小学语文课本,当时的报纸、杂志、小说, 以及大学生描述他们自己及其所熟悉的人时所用的词,从中共抽取出7794个人格特质形容词(其中从词典中获得的词共6156个,占词典总词数70000余个的8%)。这些形容词中有1542个是描写稳定的人格特点的,约占20%;描写活动、状态的词2779个,约占36%;对人格特点进行评价的词2478个,约占32%;另外还有995个词不能归为以上三类,约占12%。

这一结果与从英语中选取人格特质形容词的结果相比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中描述性的词与评价性的词所占的比例与英文中的结果有很大的差异。英语中这两类词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25%和29%(1︰1.16),而在中文里两者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20%和32%(1︰1.60)。[7]这说明对中国人来说,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对一个人的客观描述。这使得在很多情况下,让中国人去客观地描述一个人往往是很困难的事情,特别是面对一个很熟悉的人时,“描述”往往就变成了“评价”。例如,让大学生描述他们所熟悉的人时,他们所用的词中竟有75.6%是评价性的。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人在认识事物(特别是社会现象)时“综合”重于“分析”的特点,而且相关的研究也已表明,中国人在面对客观事物时,往往注重对它们的评价,而不是客观地反映它们的特点。[8][9]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与西方人相比,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来自他人的威胁可能更大,因此需要及早作出评价和决策。

第二,中文人格形容词的数量远远少于英语中的形容词,这固然与选词时所依据的词典的总词量有关,但也可能反映了中国人的独特特点。其可能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中国人对他人的描述是综合性的和评价性的,反而使得对人们具体行为特点的描述并不精确。这与西方人对人的行为特点的具体、细致的描述是有显著差异的。

为了更进一步系统地探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将台湾学者杨国枢所收集的用于描写稳定的人格特质的形容词与大陆的词表合并,从中抽取出410个形容词,作为中国人描述他人(及自己)的代表性样本。由大陆和台湾被试共1441人(包括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就每个词能够描写自己及他人的程度进行评定。通过因素分析得出了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其中大陆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包括如下七个维度(按其在因素分析中出现的顺序),反映的是我们在描述自己的时候大致上采取的顺序。

当我们在描述自己的时候,首先我们会想到的特点是精明干练——愚钝懦弱,即我们的能力和知识方面的特点。第二,严谨自制——放纵任性,即自己的做事风格。第三,淡泊诚信——功利虚荣,即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和个人的动机水平,有的人做事就是为了追求名利,追求一些虚荣的东西,而另外一些人相对来讲非常地诚实,非常地愿意把自己的真实的面目表现出来,而不会去为一些虚名努力,这是一个志趣水平的问题。第四,温顺随和——暴躁倔强,反映在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是很温顺,很随和呢,还是很暴躁倔强,即我们的人际关系特点和情绪稳定性特点。第五,外向活跃——内向沉静,反映我们的人际关系特点和内外向的特点。第六,善良友好——薄情冷淡,反映我们的伦理和道德修养水平。最后,积极豪爽——退缩自私,反映我们的个人风格,是很粗犷豪迈呢,还是比较计较、自私。这实际上是描述了人们的一种情绪的稳定性。对于比较豪迈、比较粗犷的人来讲,他不太会为一些小事去斤斤计较,他的情绪状态也不会因为一时的或者一点点小事就发生很大的波动,所以他相对来讲,是情绪比较稳定的。而后面的那种计较、自私的人,可能整天在那儿嘀嘀咕咕,琢琢磨磨的,这样,他的情绪可能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1-6-27 21: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人格结构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人格结构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的,见表1。人格特点可以分为事物指向、他人指向和自我指向三类,分别代表人们在处理与事物、他人及与自己有关的问题时所表现出的特点。[7]首先,从自我指向的特点来看,中国人的自我结构跟西方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人自我指向特点包括五个方面,首先一个是能力,即精明干练——愚钝懦弱;第二个是个人的动机和志趣水平,即淡泊诚信——功利虚荣;第三个是行为的外在表现,即外向活跃——内向沉静;第四个是伦理道德水平,即善良友好——薄情冷淡;最后是个人的情绪稳定性,即积极豪爽——退缩自私。而西方人的自我结构中,一个是外在表现,就是外向和内向,这里包含了热情、合群、自信、活动还有积极情绪;第二个是情绪稳定性,也就是中国人(人格特点)里面的第五个;第三个是创造性。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自我结构有两个共同的维度,一个是外在表现(内外向),第二个是情绪稳定性。中国人有自己三个独特的方面,一个是志趣水平,一个是道德品质,还有一个是能力。西方人有一个独特的维度,就是创造性。而且从看重程度上来讲,中国人最看重的自我特点,首先是能力,然后是一个人的追求的目标,也就是志趣水平,其次才是外在表现,然后再往下才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可能有人会问,中国人不是很看重道德修养吗?为什么排到后面去了?这里面可能有两个原因。首先,我们在评价别人的时候,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这个人的道德品质问题,但是当我们在评价自己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能力,所以它往后一点。第二个原因,可能跟现在社会的状况有关系,在市场经济刚刚开始发展起来的时候,大家比较看重的是一个人有没有能力,能不能胜任工作,能不能做出成绩,能不能被大家所承认。相对来讲,现在对伦理道德的看重和重视程度有所下降。

表1 中国人与西方人人格结构对照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王登峰、崔红,2001)

西方人的人格结构(Costa & McCrae, 1985)

·自我指向特点

1. 精明干练—愚钝懦弱

·精明果敢-退缩平庸

·机敏得体-羞怯保守

·优雅多才-肤浅愚钝

3. 淡泊诚信—功利虚荣

·淡泊客观-贪心虚荣

·诚信公正-功利虚假

5. 外向活跃—内向沉静

·活跃随和-安静拘束

·开朗热情-拘谨多虑

·主动亲和-被动孤僻

6. 善良友好—薄情冷淡

7. 热情豪爽—退缩自私



·人际指向特点

4. 温顺随和—暴躁倔强

·温和宽厚-好斗计较

·含蓄严谨-直率急躁





·事物指向特点

2. 严谨自制—放纵任性

·坚韧自制-浮躁任性

·严谨自重-放纵狡猾

·沉稳严肃-活跃轻松

·自我指向特点

1. 外向性:个体行为活动的外在特点

·热情/合群、爱交际

·自信/活动性

·追求兴奋/积极情绪

4. 情绪性:个体的消极情绪和敏感性

·焦虑/愤怒、敌意

·抑郁/自我意识

·冲动/脆弱、敏感

5. 创造性:个体的创造性以及思路开阔程度

·幻想/爱美、有美感

·情感丰富/行动

·观念/价值



·人际指向特点

2. 愉悦性:个体的人际关系特点

·信任/诚实、坦诚

·利他/顺从

·谦逊、质朴/温和、亲切



·事物指向特点

3. 公正性:个体做事的风格

·能力/守秩序

·负责任/追求成功

·自我控制/严谨、深思熟虑

第二,从他人指向的特点来看,中国人的人格维度就是温顺随和——暴躁倔强,而西方人是愉悦性。这里有两点不同:对中国人来讲,人际关系的特点反映的是总体的修养水平,是一种内在的品质。讲到温顺随和——暴躁倔强的时候,是讲这个人是很温和、大度,还是很计较;是很文雅、含蓄,还是很急躁。这是指的相对来讲比较稳定的一种内在的品质。而西方人的愉悦性,指的是自己作为一个对象,在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给别人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是不是可信任的,是不是很坦诚,能不能做出一些对别人有利的事情,就是利他的行为。这是一个差别。第二个差别,从出现顺序上也有所不同,西方人的第二个维度就是人际交往的特点,而中国人则排在第四。

可以想像,现在很多人都很强调所谓的礼仪培训。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的导师就说,你在街上,在什么地方,见到什么人都要做出笑容。他说,这是美国人的一种习惯,就是对人要友好。开始的时候我不一定都能做出笑容,但可以练习,实际上做出笑容很简单,就是嘴角往上一翘,就行了。后来我就学着这么做,做得多了,觉得也就习惯了。但是回国之后,我觉得这样做就很不合适。我们可以想像一下,我们每天见到一个人,他总对你皮笑肉不笑,拼命做出那样的一种表情,你就会觉得,这个人怎么回事啊。在中国人看来,人际交往、人际关系,主要还不是看你外在的表现是什么,而在于内心品质到底如何。所以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人际关系的看重程度和看重的内涵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想,礼仪培训对于缓和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但它的重要性在中国和在美国绝对是不一样的。因为即使你的外在表现再好,可能也不会有太多的朋友,因为中国人注重的并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心是如何的。

第三,从事物指向的特点来看,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差别最大。首先,中国人的人格维度最直接有关的就是严谨自制——放纵任性。它包括三个层次,即坚忍和浮躁、节俭和放纵,以及沉稳和冒失。这些特点反映的是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投入程度或者做事的风格。而在西方人的人格中的公正性维度,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第一,它包含了能力;第二,它包含了要负的责任和要遵守的规矩;第三,还包含了一种做事的风格,就是严谨、深思熟虑;另外还有能不能自我控制。

从西方人的做事风格来看,实际上包含了做某件事所要遵守的规矩是什么,做这件事所应该对自己进行的约束是什么,另外也包括了做这件事所要具备的能力。即完成一件事所需的所有条件都包括在内。而在中国人看来,做事的风格仅仅是一个态度的问题。因此,在中国人要做事的时候,还必须有另外的三个维度来支持:一个是能力,一个是志向,另一个是品质。这也就是说,中国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他这四个方面是分开的。换句话来讲,当我们去看中国人做事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是注重的是他的能力,这个人有没有能力做好。但在另外的情况下,我们可能看重的是这个人是不是很勤奋,是不是很投入。在很多情况下,可能觉得,这个人尽管他有能力,但他的工作态度不好,所以我们也不用他,原因在哪里,因为这两个可能并不是一致的,而在西方人那边,这两个本身就有内在的联系。最要命的是第三个,可能你既具备了能力,又非常的投入,但是你在做事的时候,你完全可以不守规矩,你也可以很守规矩,这也是看你自己的道德修养的问题。因此跟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做事的时候会表现出充分的灵活性或多样性。这就是说,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根据现实情况的不同来作出判断,而没有一种一致性的原则。有的时候我们觉得西方人做事比较刻板,没有灵活性,而这恰恰是反映了我们有太多的灵活性。可以想像的是,如果什么事都追求灵活,都没有一种一致性的东西,这样整个社会秩序也会非常成问题。

现在我们从总体上来比较一下,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人格结构上的一些特点。第一,在中国人看来,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人格特点,最主要的还在于他的内在的品质,包括个人的能力,是不是很勤奋,是不是很善良,是淡泊名利,还是追求功利虚荣,还有就是比较大度还是比较计较,这都是从内在品质来讲的。

而西方人在看一个人的时候,更多的是看他表现在外的一面。也就是说,中国人是要追究你内心在想什么,而西方人首先想到的是你外在的表现是什么。那么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觉得中国人活得很累,而西方人好像整天都朝气蓬勃的。因为西方人很看重外在的表现,所以他们的表现一般都是比较外向、比较外在的;而中国人呢,你表现得再有活力,可能你这个人品质不好;你表现得再有活力,你能力可能很差;你表现得再有活力,别人可能觉得你是一个很计较自私的人,这样的话,我们在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表现在外的特点,看上去很重要,但实际上它起的作用很小;而内心的东西,看不见,你又必须得很在意,所以就活得很累。

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因为西方人比较“表里如一”,因此看重外在表现的同时,也可以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而中国人的外在表现往往与其内心想法有很大的出入,因此中国人必须深入了解别人的内心想法才能真正了解这个人。当然,这种说法还需进一步的证明。

在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之后,会得出这样的一个印象,中国人的人格结构跟西方人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西方人的东西。现在中国心理学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如何根据中国人的实际的情况,来研究和发展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理论体系,自己的测量体系,然后把它真正应用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中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俺会心理网 ( 皖ICP备14007449号-5  

GMT+8, 2024-11-15 10:15 , Processed in 1.83447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