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室: “深耕细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 俞国良日前,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指导各地加强和规范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在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这体现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耕细作”的决心。
无可讳言,当前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辅导室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心理辅导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在心理辅导室建设上投入不足,心理辅导人员待遇和培训仍是久拖不决的“老大难”问题,以及缺乏适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筛查、检测的标准化测评工具等。上述要求整合后可以划分为心理辅导室建设的软件要求和硬件要求。
《指南》中就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软件建设而言,包括学生成长管理、心理辅导教师资质要求及心理辅导室岗位规章制度等。
第一,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规定按师生比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数量至少在一人以上;对他们的任职资格和培训经历应有要求,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并将师资培训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经费预算。
第二,加强心理辅导室的制度建设,明确规章制度、工作规程、辅导程序、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等,建立健全的心理辅导预约、咨询、反馈、追踪调查等规则,明确规定心理辅导室的服务群体、开放时间以及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每周需进行心理辅导的时数。
第三,心理辅导室须对心理辅导工作中的学生成长信息,如心理辅导面谈记录、热线辅导记录等,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和管理。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库,动态监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为进一步开展心理辅导提供科学依据。
《指南》中就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硬件建设而言,包括场地建设、环境要求、基础设施等。一是学校心理辅导室应有专用场地,尽量避开集体活动区等热闹场所,使用面积要与在校生人数相匹配。二是心理辅导室周围环境应整洁、幽雅和清静,让来访者有足够安全感。三是心理辅导室的设备应分为基础设备和心理学硬件设备。心理学硬件设备的配备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避免使用对学生健康成长不利的设备。
为了确保《指南》发挥积极推动作用,除了严格遵循《指南》中的共性问题与配置标准外,还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
第一,正确认识心理辅导室建设的重要性。心理辅导工作是连接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的枢纽,然而有的学校对心理辅导室建设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认识。
第二,宜采取多种多样的心理辅导室服务形式。有些学校采取与校外专业机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专业的个体心理辅导服务,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个别辅导是心理辅导室最常见的工作形式,其优势是能够在较深的层面上提供个性化服务。团体或小组辅导,比较适合解决一些人际关系、新生适应或者学生具有相似问题的情况,其优势在于同时面对多人,并且团体创造的实际人际接触体验,尤其适用于人际适应障碍类主题。另外,推进自主自助、同伴互助、朋辈辅导对于心理辅导室建设也具有重要价值。
第三,心理辅导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有很多工作要做,如人员配备、功能定位、专业人员的个人发展空间考量、制度建设、评估制度、回访制度及伦理规范和使用规则等。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与任务,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是核心;编制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指标是基础;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心理健康服务并建立服务体系是途径;提供适合中小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服务是关键。(来自中国教育报)
说得好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