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于 2014-10-23 15:27:13

由说教者到倾听者—由一则辅导案例引发的家庭教育思考马鞍山市第八中学裴春梅

2014年安徽省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论文 由说教者到倾听者                     ——由一则辅导案例引发的家庭教育思考   裴春梅(马鞍山市第八中学pcm2005@126.com) 摘要:本文由一则成功的心理辅导案例导入。就目前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孩子出现不愿和家长交流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其根本原因在于家长普遍存在说教过多,缺乏倾听意识,同时从养成倾听的习惯、尊重孩子,暂忘自我、积极关注,切勿说教和发现例外,及时引导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关键词:倾听说教 心理需求沟通交流 这是一个初冬的傍晚,叶儿走进心理咨询室,简单的寒暄之后,她告诉了我一个藏在她心里的小秘密:“老师,我最近喜欢上了一个人。”面对这个进入初一才几个月的女孩,我按捺住心头的讶异,轻轻问道:“喜欢?什么样的喜欢?”“就是有想和他在一起一辈子的想法。”我需要帮助她明确咨询目标,而不是沉溺于回忆和想象,于是我问了一句。“有些学生也会有类似的想法,你的困惑是?”“其实我不想早恋,但有时想到他的拒绝,我就很悲伤。”“他拒绝了?”“是的。”她犹豫了一下,像是下定决心要面对事实。“他认为我们都不够成熟,好多事情都需要将来再考虑,不能现在就做决定。”“你认为呢?”我想知道她的想法。“他说的对,但有时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很纠结。”“有时?什么时候?”“就是平常,写完作业之后,下课之后。当然,它没有影响学习。”“你做的很好!”看来这个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错,我要做的就是帮助她树立信心,相信自己能够走出困境。“有没有尝试过战胜纠结?”“嗯,有过。”叶儿想了想,点点头。“你是怎么做到的?”我惊喜地看着她,引导她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同学聊聊天。一个人的时候就听听音乐,不过我喜欢听那种伤感的歌。”“有用吗?”“有用,就是转移注意力,做点其它事。”“有用的就继续做,你已经找到方法了!”“真的吗?”她吃惊地看看我,继而开心地笑了。“嗯,我明白了!”看着叶儿开心地离开,我的内心却无法平静……常常听到家长们这样的抱怨:自从进入青春期,孩子和自己的交流就越来越少,不知道他们整天都想些什么;自己的孩子宁可和一个外人(同伴)说悄悄话,也不愿告诉家人他的真实想法……为什么会这样呢,问题都出在孩子身上吗?仔细回想一下,我们的孩子是生来如此,还是在一次次的诉说与被教育、被指责下变得沉默寡言,和家长的交流越来越少,隔阂越来越深……孩子出现不愿和家长交流的现象,作为成人的家长更应该认真反思。假如叶儿诉说她的秘密时,我也像大多数家长一样愤怒不已,给孩子一顿指责呵斥,明令禁止她不许早恋;或者苦口婆心地谆谆教导,引经据典地告诉她早恋的危害;甚至暗地里对她严密监管,早送晚接,不给孩子们任何单独接触的机会……如果我真的这样做了,结果会如何呢?我将会像大多数家长一样失去孩子们对我的信任,再也不愿意让我分享他们的秘密。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许多家长将自己定位成了一个说教者,总觉得自己是过来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孩子呢?在他们眼里往往是一无所知,盲目冲动的代表。这种说教式的教育也许会让孩子暂时或表面服从,而他们内心的阻抗则会不断增长,甚至会让事态向着大人意愿相反的方向发展。因此,家长一定要改变自己的说教者姿态,学会倾听,给自己一个了解孩子的机会,也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机会,让他们在困惑中学会抉择,在体验中成长。一、明确倾听的重要性倾听,是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任劳任怨,不辞辛苦。却不知道孩子们的心理需求远高于物质需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关怀和体贴。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碍于面子,他们往往又不愿意直截了当地向成人表达出困惑,这时的诉说往往是旁敲侧击,寻求解决方法或了解家长的想法。如果家长一味制止“不是你的事,你就不用管”、“好好学习,别人的事不用你管”;或者敷衍了事“知道了,这有什么好说的”;要么自作聪明地来一句“就是你吧,你应该怎么怎么样,你不能怎么怎么样……”这样一来无疑加深了彼此的心灵隔阂,阻断了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渠道。因此,家长要有倾听意识,并创造机会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孩子来说,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感受,是一种放松,家长的倾听也是孩子情绪调整的重要途径,因为无论是忧愁还是欢喜,都有人与他分担与他分享。二、   尊重孩子,暂忘自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由说教者到倾听者—由一则辅导案例引发的家庭教育思考马鞍山市第八中学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