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期沙龙感言:存在—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本期的沙龙是顾老师精心为我们准备的《存在—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将人看作一个统一体,从人的整体人格去解释其行为,把自我实现看作是一种先天的倾向,认为应该从来访者自身的主观现实角度而不是治疗师的客观角度去分析。由于这次沙龙的气氛很……不一样,小编也就不按常规方式记录了罢~
不少老师在这次沙龙中把自己的家长里短都拿出来举例,让这场原本严肃的讨论会变得“很不严肃”,那小编也忍不住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最近看的一部电影《当尼采哭泣》,正好和我们本次沙龙的主题“人本主义治疗”吻合,不得不说“缘分啊~~”。
http://hfzjzx.cn/UploadFile/20125591220256.jpg
这部电影改编自存在--人本主义治疗大师、畅销书作家欧文·亚隆的同名小说。
内容简介:故事背景为19世纪的维也纳,四十岁的布雷尔有一天收到一封信,名媛莎乐美突然邀请他去咖啡馆,她是为她的亲密朋友尼采求诊,她请求他运用格实验性雪的“谈话治疗”来诊治尼采的自杀倾向。问题是,年轻气盛、自恃甚高的年轻哲学家尼采说什么也不愿意接受心理治疗,于是医生只好反过来假装自己需要尼采的帮助,帮助他解决生命意义的难题。一个月的时间,他们每天在咖啡馆、墓园、诊疗室进行谈话,心灵撞击。首先由布雷尔叙述他表面上和谐的婚姻生活与正值巔峰的事业,内在却潜藏着对她的女病人贝莎的性幻想,尼采如诗般的语言、理性的思辩逼使布雷尔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人生,也只有当他能看清自己欲望的根源时,才能真正帮助尼采释放他孤傲的灵魂,流下真实的眼泪……
心理学看点:存在人本主义,强迫症,焦虑,自我
小编推荐理由:一位临床医师、一位崭露头角的精神分析大师再加上哲学巨匠尼采的邂逅,是医师与大师诊治哲学家,还是哲学家的诡辩让医师与大师也体会“存在”之苦呢?这部影片巧妙揉合了史实与虚构,层层剥开两人内心世界的焦虑、恐惧、执迷的爱欲妄念,以及现代心灵的困境与救赎之道。
从过程而言,影片呈现出治疗师与被治疗者在心理治疗进行时,彼此的关系对治疗的影响以及自我探索与助人探索的心路历程。在治疗关系中,到底是受病人影响、还是让充满真理权威的治疗师有深刻的自我认知呢?
治疗师和病人必须“真诚”以对,治疗才能有真实的进展吗?
博览理论、娴熟技巧,却不肯、不敢面对自我内在的治疗师,能不能帮助病人探索自我呢?电影中的治疗过程,一如真实的人生,呈现出“关系”与“情感转移”的问题在心理治疗与自我探索时的关键角色。布雷尔与尼采是在什么关系下,才使尼采能勇于面对自己的残缺呢?
对“背叛”深恶痛绝,因此不相信人而感到孤独的尼采,又为什么接纳坦然说出自己背叛尼采过程的布雷尔呢? 这些耐人寻味的“关系”与“探索”,只有请您亲自品尝和咀嚼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