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于 2013-3-10 23:08:26

韩寒VS方舟子,记忆真的靠谱么?

新闻事件:
 近日,韩寒可谓网络上的“大忙人”。质疑韩寒代笔事件的第一波以麦田公开道歉告终,随后方舟子跟进质疑则使此事引发更多博友激辩。韩寒本人也就此事多次发布博文回应,并找出当年作品原稿分享,并表示会起诉方舟子。目前,微博热议持续升温,韩、方两派支持者就在论战中度过了龙年春节。
心理解读:
  方舟子的一个论据便是韩寒对其成名作《三重门》在写作时间、写作方式等细节上的记忆存在矛盾,为此,方舟子这样表示:“一个作家对自己的成名作品的记性如此之差,这不是很奇怪吗?”。心理学研究却告诉你,我们的记忆并不完全是对客观信息的重现,而是经过了一定的重组和加工。所以,由于记忆过程本身的特点,用人们记忆的细节偏差作为判定“谎言”的证据是不太靠谱的。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Bartlett)就曾经研究过人们的记忆。他认为,回忆出现错误是理所当然的,而回忆与初始事件毫厘不差反而是不正常的。他从《北美印第安民间故事》中选了一个叫做“鬼魂的战争”(The War of the Ghosts)的故事,让一些英国学生阅读,然后回忆这个故事的内容,结果发现写下来的内容与原文有很大差别。写下来的故事比原文更合乎逻辑,更加前后一致,并且总的来说也短得多。这说明,记忆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加简略概括,主要内容及显著特征被保持、加强、突出,而一些不太重要的细节趋于消失。从这点来看,韩寒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出现记忆偏差其实很“正常”。
  另一方面,巴特莱特的实验材料“鬼魂的战争”是一个讲述美国印第安的故事,对它的文化背景英国参与者并不熟悉,再加上故事情节也比较离奇,所以在识记过程中,大家趋于对识记的内容更倾向于进行心理重建,使之合理化、更符合文化背景、个人习惯。也就是说,原始识记材料越模糊,记忆重建就越明显。韩寒对其个人经历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延,“模糊”程度也逐渐上升,这就不排除“记忆重建”已经使得记忆内容更加符合“现在”韩寒眼中“当时”的自己。
  以上分析说的是对真实事件的记忆,即使偏差了,也还算八九不离十。然而,美国心理学家洛夫特斯(Elizabeth F. Loftus)对错误记忆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我们的记忆其实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靠谱。她曾经进行过一个很有趣的实验叫做“在购物中心迷路”,他们选择一个叫做科里斯的小男孩来做一说明:实验开始前,科里斯的哥哥会“无意”中说起科里斯小时候在购物中心迷过路。两个星期后,研究人员会给科里斯呈现一张纸,上面写着他小时候的四个经历,让他判断哪一个是假的。四个经历中“购物中心迷路”事件就是假的那个,然而科里斯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还对子虚乌有的“购物中心迷路”事件“回忆”出了很多细节,例如“我很害怕”、“救我的人很酷”、“被妈妈骂”等。
  可见,一个小小的“种子”就能引发出我们深信不疑的“回忆”来,你还敢相信自己的记忆吗?那么我们对韩寒的记忆“错误”之处又岂能妄下判断?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仅从心理学角度介绍“记忆”的相关知识,不为支持方韩之争中的任何人,同时希望网络上质疑也好、争论也好,都能更加文明地进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韩寒VS方舟子,记忆真的靠谱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