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 发表于 2011-9-21 14:44:03

浪潮/波浪/挥手礼/恶魔教室/Die Welle 心理电影


本片根据德国小说家托德·斯特拉瑟同名作品改编,他常常将儿童题材和现代社会制度的思考联系起来,其2000年作品《给孩子一支枪》反映的就是美国中学枪杀事件,《挥手礼》则通过学校这个团体的变故展现现代文明社会离开过去的法西斯主义其实也就不过几步之遥。
  在一个现代文明下的民主社会中创建一个如同法西斯般集独裁、专制、极权主义于一身的社会组织需要多久?把一群习惯了自由乃至散漫的中学生改造成冷酷而狂热的新纳粹主义者需要多久?答案是——7天。
  是的,你没有听错。《浪潮》这部没有任何厉鬼魔怪的“惊悚片”揭示的就是这样一个事实。在这部影片中,惟一的神秘之物就是人。
  新学期伊始,学校举办了一个以“国家体制”为主题的活动周。富有才华而又精力充沛的体育老师赖纳•文格尔(Rainer Wenger,由Jürgen Vogel 饰)本来已经选定了“无政府主义”的课程,没想到却被同事捷足先登;他只好无奈接受了“独裁政治”的教学任务。课堂上,学生们表现出不屑,一致认为纳粹德国不可能在现代社会重现。面对着这些大部分只为修学分而出勤的学生们,他心血来潮,决定组织一次活动,让学生们体验一下真实的独裁政治。于是,“浪潮”诞生了。被激发了兴趣的学生们商定了Die Welle统一的标志【即右图中的红色浪头】、服装【白衬衫】与手势【即“挥手礼”,右手在胸前做波涛状】,而文格尔老师则要求学生们必须严肃地尊称自己为“文格尔先生”。当堂,他便令学生们起立集体用力踏步,将楼下的“无政府主义”课堂搅得不得安宁。短暂的磨合后,大家都适应于并爱上了它。
  于是,兴奋的学生们或粘贴、或涂鸦,让“浪潮”的标志一夜之间出现在全城的每一个角落,一名格外狂热的学生(他是个孤儿)为此甚至不顾生命危险徒手爬上了一栋尚在建的大楼顶端,在圆形屋顶上喷涂上一个巨大的标志——次日,这座楼上的标志便登上了报纸头条;他还从网上购买了仿真枪,以威吓那些因认为“浪潮‘帮’”侵占了自己地盘而前来挑衅的小混混;他甚至整夜整夜坐在Wenger的家门外,称自己要保卫领袖文格尔先生……
  “浪潮”不断发展壮大。学生们甚至自发占据了学校的某运动场地,不准非“浪潮”成员进入。渐渐地,一些学生,以及Wenger的硕士妻子,感觉到事情有点不太对劲。他们劝他立即停止这场闹剧,然而此时他也已沉浸在巨大的权力欲与成就感中无法自拔。他曾因自己与妻子间悬殊的学历差距而自卑,然而在“浪潮”中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那些觉悟的学生们想方设法试图阻止活动的继续,却被同学视为叛徒而遭到孤立甚至报复。
  终于,妻子的决然离去以及第六天一场水球比赛上学生们的大打出手,让文格尔惊觉事态的失控。于是,他在第七天将“浪潮”的所有成员召集到礼堂,点明一周以来他们所作所为之恐怖,意图就此结束课程。然而晚了。那名狂热的孤儿学生因此幻灭而精神崩溃,开枪射杀了一名同学后饮弹自尽。影片的最后,文格尔被警察带走,而觉醒的学生们相拥而泣……(心理学看点:非心理学实验 但是很好地反映了“服从”的产生过程。)
http://player.pptv.com/v/pGJe3ESqGlia7OaE.swf

成显超 发表于 2012-5-3 21:02:05

有的话请回复一下

admin 发表于 2013-6-19 09:59:00

在主题是“国家体制”的活动周上,中学老师Rainer Wenger只是想做一个实验,让学生们亲身体会一下独裁体制的产生。这应该只是一个教育性质的实验,灾难性的的后果确是谁也没有料到的。一开始只是诸如纪律、集体这样的概念,渐渐地却转变成了一场运动,一场名为“浪潮” 的运动。有了团体便有了矛盾,有了矛盾便有了斗争。这部片字是基于1967年美国加州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发生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
适合教育系统,团体活动,团队的打造等方面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欢迎大家观看,需要下载的同时可以加入俺会心理网多媒体板块QQ群:155146675

荷静 发表于 2013-6-19 14:19:11

心理学看点:非心理学实验 但是很好地反映了“服从”的产生过程。)

苏小云 发表于 2013-7-21 15:33:48

不错哇
!!!!!!

杨颂伐 发表于 2013-8-31 05:52:04

这个电影不错,时候做团体的人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浪潮/波浪/挥手礼/恶魔教室/Die Welle 心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