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于 2012-5-16 17:32:46

学校—家庭良好心理环境共建的操作框架

学校—家庭良好心理环境共建的操作框架
陈裕华
   
    ■ 成果概要:
      90年代末,当很多人对如何沟通学校和家庭心理环境的问题茫然无措的时候,我们已经把这个话题摆在了桌沿案头,于1999年10月提出了《学校—家庭良好心理环境共建研究》的课题,并报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该课题曾获浙江省2001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年2月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3年度课题立项。五年来,我们以学校心理环境和家庭心理环境共建为突破口,创设良好心理环境,促进学生个体心理素质的优化发展,探索适合于城乡结合部特定区域特点的办学路子,已形成了基本操作框架,即形成一大体系,建设两支队伍,开辟三块阵地,落实四个渗透,激活五条渠道。
       本研究力求有理论构建和实践创新,追求时代性、独特性和可操作性,对广大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地处经济较发达的浙江温州的边缘地区,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小学。该地区学生的家庭结构及家庭的来源比较复杂,既有世居本村的,也有进城定居的,还有进城租居的,许多家庭居无定所,随着经商情况而流动。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社会家庭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特殊的家庭组合,其中有“离异家庭、犯罪家庭、下岗职工家庭、‘爆发户’家庭、新生贵族家庭以及寄养子女家庭、非婚生子女家庭”等。这些特殊家庭在家庭教育和对儿童的培养上往往很难与学校教育沟通和交流,广大教师也很难全面理解来自这些家庭的孩子的心理状态与可能存在的问题。因而,深入研究学校心理环境和家庭心理环境共建、促进来自不同家庭结构的学生在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已成为我校教育工作所必须解决的、迫切的问题。
      基于以上的认识,90年代末,当很多人对如何沟通学校和家庭心理环境的问题茫然无措的时候,我们已经把这个话题摆在了桌沿案头,于1999年10月提出了《学校—家庭良好心理环境共建研究》的课题,并报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该课题曾获浙江省2001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年2月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3年度课题立项。经过五年来的探索实践,在创设良好心理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基本操作框架,即形成一大体系,建设两支队伍,开辟三块阵地,落实四个渗透,激活五条渠道。
      二、基本操作框架
      1、形成一大体系
      为了使学校—家庭良好心理环境共建工作能得以落实,并科学有效地运转,课题组对与本研究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史作了较为全面的学习,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和较为准确把握学校—家庭良好心理环境共建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学校—家庭良好心理环境共建研究的操作运行体系(见图一)。
         本操作运行体系由两个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成:
      一是学校—家庭良好心理环境共建目标体系。依据我国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学校—家庭良好环境共建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目标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生活、交往、休闲和自我意识等方面。
      二是学校—家庭良好心理环境共建网络运行体系。目标的落实需要一定的制度、领导组织机构和专兼职人员做保障。在分析借鉴我国现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理论构思,我们构建了学校—家庭良好心理环境共建的网络运行体系。
      2、建设两支队伍
      研究表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学校教师与家长是关键。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家长都必须懂得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心理辅导与心理教育的基本技能技巧。为此,我们不但抓师资素质,还抓家长素质,使师资素质与家长素质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抓师资队伍我们的做法是: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德育干部、青年保健教师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各类心理辅导学习班和培训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另外,学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与班主任之间的沟通联系渠道,主动了解班级学生的心理现状。并利用班主任会议由专职教师为班主任作必要的心理指导,做到相互沟通,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教育,收到良好效果。下面是我校近五年来对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流程示意图(见图二)。
               省市县各级培训班         特邀专家讲座
                  1999.9-2000.8                        2000.9-2001.8
                      骨干教师                              学校心理辅导教师
   
                   2001.9-2003.8                           2003.9-2004.8
                     班主任                               全体教师
   
      抓家长队伍我们的做法是:举办家长学校,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素养;鼓励家长订阅《家庭教育》,树立家庭教育理念。家长学校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校长,家长委员会主任任副校长。家长学校的教师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校内教师;另一部分是聘请优秀家长和校外有关的专家、学者。每学期学习两次,通过专题讲座,问题研讨,经验交流等活动,传播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素质,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3、开辟三块阵地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在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大环境因素,即社会环境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竞争机制引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疑会对校园里的学生(家庭里的孩子)形成新的挑战和极大的冲击。其二,小环境因素,即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因素。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三,微观环境因素,即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都不太强。再加上进入小学高年级之后,学生性心理发育成熟带来的性心理变化对青少年情感的冲击,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对不同心理环境产生不同的反应。要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教育工作者所能做的就是优化学生所处的心理“小环境”和“微观环境”,以帮助学生积极能动地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校—家庭良好心理环境共建的操作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