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于 2012-5-15 14:02:50

初中分层教学中学生心理偏差的归因与维护

初中分层教学中学生心理偏差的归因与维护李 春摘要:    在新课改基础上形成的新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为不同认知、情感、行为技能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发展途径。但是由于该教学模式固有的局限性和不完善性 以及各种内外因的综合交叉作用,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偏差。本文旨在针对初中分层教学实践研究中出现的学生心理偏差进行归因与学生心理维护的对策探讨。关键词:分层教学心理偏差归因维护 前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始至今,推动了素质教育往更深、更高层次发展。同时,也探索出了许多新的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就是在此背景之下产生的。所谓分层教学,简单地说就是按照一定标准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要求的教学,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让全体学生都学有所获,学习有用的而且是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十分深厚的。我国传统教育先祖——孔子曾经提出的“因材施教”认为: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20 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的掌握性学习理论,认为运用掌握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掌握性学习的基本思想,就是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5%的优等生加90%的中间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能否学习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好坏,而只能决定他将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达到对该项内容的掌握程度。也就是说,学习能力强的学习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对某项学习任务的掌握水平,而学习能力差的学习者,而要花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掌握程度。以上两种理论都为分层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分层教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发展意义。由于分层教学是注重于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差异性的,因此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分层教学也将更进一步推进新课改往更深层次发展。我校初中部自2004年开始实施分层教学实践研究至今,从部分分层到深入分层的实践研究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交叉作用,使得分层班级的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偏差。本文即是根据分层实践研究中出现的学生心理偏差进行归因分析,进而寻找心理维护策略,为分层教学得以更好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一、初中分层教学中出现的学生心理偏差    在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期和中期,我们都曾经就学生对于分层教学产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结果显示:大概有55%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以下几种心理偏差。(一)   归属感缺失在实施分层教学时,由于分层的根据是学生不同学科的不同能力,因此原来的行政班级还是存在的,学生只是在碰到分层学科时才走班上课,而部分没有实施分层教学的科目还是按照原先的行政班上课。换句话说,就是每个层次班级的学生都是来自于各个行政班级,他们都有各自的团体、班级管理模式、班主任以及班级氛围。当分层教学更加深入的时候,更多的学科加入到了分层教学模式之中。只有个别极少数的学科还在维持行政班级的上课模式。到最后,行政班级甚至成了虚设,只是单纯的具备行政传递的功能。
孙培青主编 .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0.
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34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中分层教学中学生心理偏差的归因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