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思(二) 教科与教研的属性
教科与教研的属性“盛老师,看了你写的《教·研·写》,我们对教育科研有了更深的认识。文中提到的一些看法,切切实实地贯穿于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教学中都在进行研究。可我们仍有些困惑。平时参加的听课、评课、说课等活动,还有教研组、备课组在一起探讨一些教学问题,这是不是属于教育科学研究或者说是教学研究呢?还向问你,教育科学研究就是写论文吗?”
这一问题问得好。这正是我们急需要澄清的问题。但也说明朋友们对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这两个概念还模糊不清。这里我从两个概念的属性出发来进行一些释疑。
第一,大家要搞清楚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先还是从教育的概念谈起吧。所谓教育,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对于学校来说,主要把握狭义的概念,其定义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①但是在实施活动过程中,我们好多领导、教师却违背教育规律办事,认为只要按照上面的指示办就行了。也有的教师认为,平时工作的日子久了,就自然有了经验,教学有了经验就行了。还有的朋友认为,当教师能懂得所教的那门专业学科就行,管它科学不科学,照老方法做就可以了。更有甚者,有个别老师把教育当成功利目的去追求,认为理论是空的,分数是真的,走一步算一步,一切为了考试,忽略学生素质的培养,还名之曰:“这是教育的生命。”长此以往,教学成了老框框。成为追求功利的砝码,导致学校缺乏生机,教师误入 “怪圈”,整个教育走上了弯路。
由此可知,在学校教育中必须构建一个反映教育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就是教育科学。它既符合学校教育发展的宏观要求和具有指导功能的作用,又要有符合学校本土化教育实践的操作。在学校的每一位成员,都有责任付诸于实际行动,有目的、有计划去探索学校教育的发展规律,这种探索就是研究。为此,我们对教育科学研究可这样来归纳: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发展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教育理论领域和教育实践中,去探索学校教育规律,推动教育不断提升的活动。显然,教育科学研究不是仅仅写论文,若是这样的认识未免太模糊和幼稚了啊!
第二,什么是教学研究。同样首先要对的是什么是教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所谓教学就是由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帮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经历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教学过程的认识和实践,学生也在不断经历自主调控、相互合作、积极探究等学习过程的认识和实践。为了经历这些过程,教师都要做好备课、上课、评课等常规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本我”的学习潜能得到觉醒,并不断“自我”调控,最终达到“超我”地学习。
为了有效地完成这些活动,各教研组、备课组及教师个人,就要不断反思,从而开展各类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如举行公开课、说课、评课、计划讨论和考试评价讨论等活动。这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研究。但目前这种研究有些是失偏颇的,具体表现为:盲从的、被动的、零碎的。说它盲从,是因为有些活动可能是为了应付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的检查而设置的,与教学改革的主流格格不入;说它是被动的,是因为有些活动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还模糊不清,是毫无目标的。即既没有解决当前教学问题的困惑的近期目标,也没有提升整个学科教学向高一层次发展的远期目标;说它是零碎的,是因为没有系统的研究,听到什么呼什么口号,看到什么写什么“文章”。而活动中最有生命力的还是统考排队,并冠以“素质教育质量抽查”。至于那些“优质课”比赛、说课比赛,成为教师们违心的“包装”、“作秀”。听课者却没有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把握,用一套陈旧的眼光去评课:如“讲得清楚的”、“板书较规范”、“学生配合好的”……,这些成为教师评课的老话、套话,这就不是真正的教学研究。
那么,怎样有效的促进这些活动呢。这就要抱着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开展教学研究。也就是说,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宏观指导下,去进行教学和研究活动,这才是真正的教学研究,这也可以说又是教育科学研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