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心理网 发表于 2011-7-22 10:39:59

你们的爱情会一直走下去吗?

许多人所理解的爱其实是被爱。我爱你,因为你给我带来快乐,和你在一起很开心;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你必须对我好,让我开心。
  如果两个寻求被爱的人相遇,就会互相索取,互相控制。如果是寻求被爱的人遇到了真正爱他的人,就会一拍即合,互相依赖。但是,只有爱和爱相遇,才会和谐。
  一、控制
  她被他的某种特质所吸引,深深地爱上了他,和他在一起非常开心,如痴如醉。为了独占他,她反对他和别人来往,对他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他心不在焉或移情别恋,就会跟他大吵大闹。他很烦她,也很怕她,但是,又对付不了他,内心充满矛盾。为了把他拴住,她也在不断地改变自己,迎合他,讨他欢心。她很了解他的心思,能够把他哄得团团转。同时,她还发现,他并不完美,他的某些特质并不是她所喜欢的,她责令他改变,想方设法改造他。他不愿意被改造,于是两个人就发生冲突。
  他对她的态度也是矛盾的,一方面,她的某种特质是他所喜欢的,所以他很爱她。爱得深了,自然也就产生了独占欲。另一方面,她的某种特质是他所不喜欢的,他要求她改变。如果她做到了,他会非常高兴;如果她做不到,他会很愤怒。她知道,他这么嫉妒,这么霸道,都是因为爱她。但是,有时候,她会很受不了。
  他们爱得轰轰烈烈。他们是“欢喜怨家”,敌对共生,矛盾型依恋。
  这两个人其实不懂爱,他们所追求的是被爱。从喜欢到依恋,到占有,偶尔还有交易和报答,但是,没有关注、共情和支持,更没有奉献。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对方是独立的个体,是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感情。他们把对方物化,当作物体来看待,就象一件珍贵的物品,爱不释手,很想占为己有。他们非常自恋,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周围的一切都得围着他们转。如果对方遂了他的愿,他就会很高兴,并且加倍爱对方;如果对方不遂他的愿,他就不高兴了,他会教训对方,改造对方,甚至毁灭对方。这就是反映性移情。
  除了反映性移情,他们还有理想化移情,就是把对方的优点放大,觉得对方非常完美,所以才会爱得那么深。事实上,对方并不完美,于是,他们感到失望,千方百计改造对方。
  由于两个人都很自恋,同病相怜,志同道合,因而也有另我移情。
  这样的两个人聚在一起,人际界线就完全没有了。两个人混在一起,合为一体,互相感染,纠缠不清。
  这种模式的爱情通常不会持久,激情一过,就会分道扬镳。但是,如果结婚了,情况就难说了,可能会一辈子“敌对”下去,或者渐渐疏离,形同陌路。也有可能,一方成长了,获得了爱的能力,能够包容和接纳对方。不过,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除非有意外或奇迹发生。
  二、依赖
  她是一个寻求被爱的人,而他已经具备爱的能力。她依恋他,独占他,控制他,改造他,跟他无理取闹,他就关注她,理解她,支持她,包容她,接纳她,为她而改变。他这样做不是为了迎合她,讨好她,取悦于她,而是因为尊重她,信任她,把她当作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这就是爱一个人和爱一件物品的区别。即使有一天,她想离开他,他也不会强迫她留下,这是因为他把她的意愿放在第一位。爱你就要让你开心,如果你要自由,我就把你放飞。这样做的时候,他可能会很痛苦。但是,再痛苦,他也不愿意让她受苦。用我的痛苦换来你的快乐,是很值得的。
  她有反映性移情,而他对她百般呵护,认可她,赞许她,使她越来越自信,一个夸大的自体渐渐产生了。她有理想化移情,而他的表现那么出色,的确完美无缺,她可以把自己完全托付给他。她有另我移情,而他事事为她着想,设身处地地理解她,支持她,她不再觉得孤单,她得到了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终于有一天,她获得了爱的能力,能够象他那么爱别人。不过,即使没有获得爱的能力,那也没关系,他会继续爱她、宠她。
  自体心理学把获得爱的能力作为治疗目标,主张在“适度”满足咨客的自恋需要(即反映性移情、理想化移情和另我移情)的同时进行分析和解释,让咨客把自体客体(即咨询师)内化,形成志向、理想和才技。恋人不是咨询师,他没有“治疗目标”,只是一心一意地爱她。如果她不想长大,他就永远做她的保护伞。
  多数情况下,她满足于现状,不会真正长大。其实,他的反应是不利于她成长的。当她无理取闹时,他会觉得很受伤。他能做到关注、理解和支持,但很难包容和接纳她对他的伤害,于是撤回对她的爱。结果,她的被爱的需要无法完全、彻底地得到满足。
  因此,这种模式的爱情可以长期维系,也可能转变模式,变成“和谐”,或者由于一方撤出而终止。
  三、和谐
  她爱他,关注他,理解他,支持他,尊重他。在她看来,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正确的。即使她觉得有些不妥,也会认为那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完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一旦了解了,就会理解的。存在就是合理。她对他很包容,很接纳,很信任。
  他对她也是如此。
  他们无话不谈,没有秘密,用不着考虑措词,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即使无意中伤害了对方,那也没关系。他们相信对方不会故意伤害自己,即使有些话不太中听,那也是有原因的,譬如对方心情不好,这时候更需要理解和支持。
  自恋的人以自我为中心,把他人放在对立面,按自己的行为模式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这样的反应是“应答性”和“对抗性”的,不利于和谐。和谐的基础是共情,也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体验,感受对方的感受,悲伤着她的悲伤,快乐着她的快乐。
  共情不同于投射,它是设身处地的理解,而不是把自己的主观臆断强加于对方。当她心情不好的时候,他问她:“你心情不太好,是吗?什么事啊?”这就是共情。如果他说:“你心情很不好,一定是有人欺负你了,他是谁?你别否认,不要瞒我。”这就是投射。共情是对对方的感受的认同和接纳,投射是对对方的感受的否定。这样的否定也是一种控制,就是让对方放弃、否定、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接受别人强加给她的“正确”但不真实的、“应该如此”的感受。否定别人很容易,理解却很难。因此,共情永远都是试探性的,需要通过对方的反馈来验证。高度和谐的两个人也许会有心灵感应。但是,即使有感应,也不能把验证的工作省略掉,以免产生误会。过分相信感应和直觉,也是自恋的表现。
  共情可以化解对抗性反应。如果有人伤害了你,你一定会很伤心,或者很生气。这就是对抗性反应。如果你知道他为什么伤害你,用心感受他当时的情绪,譬如无助、委屈、误会,你自己的情绪反应(如伤心、生气)就会大大减轻。这时候,你感受到的主要是他的感受,而不是自己的感受,因为你已经跳出了自我,转换了角色。
  没有对抗性反应就不会出现对抗。共情越多,越准确,两个人的思想和感受越一致,关系也就越和谐。但是,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人与人之间就是有差异的,这就需要双方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爱并不排斥被爱。爱的基础还是被爱。如果你不喜欢他,你就无法爱他。你为什么喜欢他呢?因为他身上有你喜欢的东西,他给你带来快乐。有了爱,被爱就成了额外的奖赏。有人说,我并不喜欢某个人,但是,我可以爱他。他所说的是“大爱”、“博爱”,跟我们所讨论的不是一回事。
  这种模式的爱情能够天长地久,即使分开了,也会心心相印,互相祝福。
  四、追逐
  一方有爱或被爱,另一方什么也没有,只是在应付,不是特别喜欢,也谈不上不喜欢,决心未定,见机行事。这就叫“剃头担子一边热”。人们常常把找对象叫做“追求”,就是这个意思。
  一个具有爱的能力的人,一旦看上一个人,就会关注她,呵护她,尊重她,包容她。对方只要对他不是太反感,就会被他慢慢“溶化”,享受着他的爱。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被爱的需要,被人爱抚的感觉是非常美妙的。但是,她并不爱他,一旦遇到真正喜欢的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把他甩掉。也许,她是一个讲情面、重义气的人,很难把他彻底放下,从而产生内心冲突,藕断丝连。很多人都曾经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应该选择一个爱我的人,还是我爱的人?据不完全统计,选择“爱我”的人多于“我爱”的人。
  如果他发现,他的爱并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快乐,他就不会强迫她接受。
  寻求被爱的人一旦看上一个人,表现是非常夸张的。他会没命地追,大献殷勤,大张旗鼓,威逼利诱,死缠烂打。胆小的人可能会被吓跑。也有一些人很喜欢被追、被爱的感觉,非常享受,尽管她实际上并不爱他。她的矜持强烈地刺激了他的占有欲和征服欲,他爱得更加轰轰烈烈。最近,她终于被感动了。但是,她并没有真正爱上他。
  时间长了,他渐渐发现,自己一直都是一厢情愿,自作多情。不幸的是,许多人是在结了婚以后才醒悟的。他们以为,结了婚,成了一家人,过去的付出就可以得到回报了,而结果根本不是这样。对方仍然不冷不热,享受着被爱,却不思回报。
  结婚以前,他所采用的策略主要是交易和软控制,如顺从、讨好、迎合、利诱、乞求、施苦肉计等。结婚以后,不得不改变一下策略,用上了硬控制,如监视、限制、批评、教育、改造、处罚、威胁、打骂。
  其实,她的内心也很痛苦。她并不爱他,但是,他对她那么好,那么在乎她,她很受感动。如果他一直对她这么好,她的心理也可以平衡。可是,结了婚以后,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没有以前那么对她好了。原来,他是有目的的。他怎么是这样的人,过河拆桥。她感到很失望,甚至有些后悔。如果只是不象以前那么好了,那也罢了,他居然监视她,限制她的人身自由,挑她的毛病,还凶她。这怎么行呢。是可忍孰不可忍。
  因此,这种模式的爱情通常不会持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们的爱情会一直走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