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交友 用心交流 排除独占心理误区
她不可以再有别的朋友吗?"老师,您好!我叫张咪。请问您现在有时间吗?我想咨询点事。"一个十三四岁模样、眉清目秀的女孩子走进来,眼神中带着第一次到陌生的地方所特有的拘谨和好奇。
我微笑着起身招呼她。她迟疑了一下,慢慢地向我讲述了她的故事:"我在班上有一个特别好的朋友,但不知为什么最近我们不像以前那么好了。我很在意她,希望能和她尽快和好,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为这事,我已经有很长时间上不好课,睡不好觉了。我问过爸妈,可他们却说,你那么在意朋友干什么?回头人家考上好高中,你没考上,交一大堆朋友又有什么用?我觉得他们说的不对,但又不知道怎么反驳,心里挺郁闷的。
我性格比较内向,只有她一个好朋友。我有什么话都会跟她说,特别信任她。可她性格比较外向,在班里除了我还有别的好朋友,她有心里话会跟我说,也会跟别的朋友说。尤其最近,我觉得她并不像我对她那样全心全意对我。有时候看到她和别的朋友在一起说说笑笑,我就挺不舒服的。"
"我知道你希望她也能像你对她那样全心全意对你,那你除了什么话都跟她说之外,又是怎样'全心全意'对她的呀?""比如,每天我到学校早,擦桌子就一块儿给她擦了,课间打水的时候,也给她捎回来,有时候还帮她整理好书包,记上留的作业。她生病不能来上课时,我就心神不宁,老惦记着她,不知道她怎么样……"
"我发现你很细心,也很关心她,但我感觉你细心和关心得有点不像她的朋友了。"她天真地看着我:"那像什么?"
"你觉得像什么?"我笑而不答,让她自己重新审视、思考自己的行为。她看着我,想了想,若有所思地说"好像……有点像妈妈。"
我适时肯定她,又继续引导她思考"朋友间应该如何相处"这个问题。
她考虑了一会儿,鼓起勇气说:"我觉得朋友有困难时,应该互相帮助,但没必要什么事情都替对方做,比如天天为她打水、记作业什么的,人家也未必需要我做这些。对朋友真诚相待,有难同当,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让朋友担心,这样就挺好。"
"说得棒极了!你现在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我笑着给她肯定,接着话题一转,"不过你刚才说到希望她全心全意对你,是不是你希望她也只有你一个好朋友,或者可以有别的朋友,但必须对你最好?""嗯。"张咪老老实实地点了点头。
针对这一点,我引导她做了一个角色互换的游戏,让她进一步体验对方的感受。我让她先闭上眼睛,温和地对她说:"现在我就是张咪,你就是那位朋友,想象并体会一下,你平常比较开朗,有很多好朋友,你需要照顾到大家,而且你有自己的交友原则,有自己的好恶标准。但是,现在有个叫张咪的我,希望你只跟我一个人做好朋友,不希望你跟别的朋友那么近。好,不要睁开眼睛。现在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告诉我好吗?"
张咪闭着眼睛,一开始神色随和,慢慢地,眉头皱了起来。"我觉得挺别扭的,好像你想独占我,我就得听你的,就得按你的要求和标准去做。感觉被人控制一样,不舒服,不喜欢。"
"哦,还有吗?""还有……还有……好像跟你在一起挺有压力的,挺排斥你的。"
随着想象的深入,张咪越来越能理解朋友的感受了。游戏结束后,张咪不好意思地笑了。"老师,我明白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别人不可能都按照你希望的那样做。而且如果真的那样做了,对方可能会很有压力,反而会离你远了。"
"嗯,那你打算怎么办?"她想了想说:"她有跟别的好朋友说心里话的权利,我不应当干涉;我也不应当什么事情都从我自己出发要求她。"
"你很聪明,不过你也可以像你的朋友那样,多交一些好朋友。""谢谢老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看着她心情舒展,开心地离去,我笑了。
张咪的困惑是许多女中学生经常遇到的。出现这样的问题,是交友误区中的独占心理在作怪。
从心理学角度讲,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有归属和尊重的需要,都希望被他人接纳、肯定、尊重和认可。而中学生对朋友的渴望尤其强烈。张咪害怕失去朋友,希望能用她的方式换得朋友全心全意对她。她的需求是合理的,但因为方式不当("保姆"或"妈妈"式),扮演错了角色,同时又希望能独占朋友,必然引起对方心理上的反感、排斥和疏远。 从社会学角度讲,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转变,从"以自我为中心"到"以他人为中心"和"以社会为中心",只是时间早晚不同。如果这一环没有过渡好,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适应不良问题。案例中,张咪的父母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孩子对朋友的心理需求,对于孩子的交往问题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张咪社会化程度不够,社会角色混淆,导致问题产生。
从教育学角度看,青少年遇到这类问题,往往是由于个体不成熟、阅历不深、看问题容易片面极端等原因造成的。在成长过程中,张咪对"朋友"这个概念认识不清,不懂得考虑对方感受,以为朋友就是一味地对对方好,就应该"专一"。作为师长,应当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真正站在她的角度为她考虑,帮助她,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几句话打发孩子。1.认真倾听。当孩子出现困惑或问题时,先不要着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而要先听听孩子对这些事的看法。因为倾听本身就是在帮助孩子宣泄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同时倾听也是为了了解孩子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张咪的问题是:她与好朋友之间有了问题,不想失去这个朋友,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张咪的家长由于认知偏差,给孩子出的主意却是"好好考学,交那么多朋友没用",这样对孩子只能是误导。
2.用心感受。在倾听过程中,还要用心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即了解孩子此时此刻的情绪,当我们能感受到"她的感受"的时候,就是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了她,"同感"了她。而当她感受到我们的"理解"和"同感"的时候,就会产生一定的信任度和好感,而乐意与我们配合,一起就她的问题探讨下去。 事实上孩子本身具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只不过因为年龄、知识、阅历、成熟度等等因素,还没被发掘出来,我们要相信并帮助她发掘自己解决问题的潜力,帮助她走向成熟,而不是替她去解决她的问题。帮助她寻找"感受",就是帮助她发掘自身潜力的第一步。
3.共同分析。当我们帮助她弄清楚她的"感觉"是什么以后,就可以同她探讨"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及她"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去处理她的问题"、"怎么用的",慢慢协助她把这一切理顺,我们可以把观察到的疑点、矛盾,例如不恰当的行为方式、产生的后果等帮她点出来,她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她真正的问题在哪里。 4.适当鼓励。当弄清了真正的问题,我们不需要告诉她怎么做,只需要适当鼓励她自己去试着解决问题,这样她的潜力就被发掘出来了。当然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提一些建议。在这个倾诉、宣泄、不断澄清、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自身得到了成长,心智也会变得成熟。 又看了一次
页:
[1]